近日,无影灯下,患者安静躺在手术台,医生刚从病灶处切除的组织样本,正被以最快速度送往病理科 —— 一场关乎手术方案走向的 “即时诊断战”,就此拉开序幕。
这份决定着手术是否需要调整范围、是否需进一步治疗的 “加急报告”,正是眉县人民医院病理科的核心技术 ——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它如同手术中的 “导航明灯”,每一份结论都直接牵动着手术进程与患者预后。
为进一步提升诊断精度与效率,近期,眉县人民医院升级引进了新一代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设备。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不仅让病理切片的可用度、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得到显著提升,更将报告出具时间进一步压缩,让这份承载生命希望的 “诊断答卷” 更快、更准,为临床医生制定最优手术方案提供更坚实的支撑,也为患者的安全与康复增添了重要保障。
30分钟出结果!它是手术中的“关键军师”
常规病理报告需等3-5天,而冰冻病理诊断通过快速冷冻切片技术,20-30分钟就能给出初步结论。它就像手术医生的“实时参谋”:乳腺肿块切下后,若冰冻诊断为良性,局部切除即可;若确诊恶性,医生当场调整方案做根治手术,彻底避免患者二次开刀。
这3种情况,它能“一锤定音”
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冰冻病理,它主要用于解决手术中“即时决策” 的难题,常见场景可分为三类:
判断肿瘤良恶性:决定手术范围的 “关键依据”
这是冰冻病理最主要的用途。当手术中切除的肿块、结节或器官组织(如甲状腺、卵巢、肺结节等)性质不明时,需要通过冰冻病理快速判断是否为肿瘤,以及是良性还是恶性。例如:甲状腺手术中,若冰冻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医生会扩大切除范围并清扫周围淋巴结;若为良性结节,则只需切除结节本身,最大程度保留甲状腺功能。
评估手术切缘:防止肿瘤 “残留” 的 “安全检查”
对于恶性肿瘤手术,医生需要确保切除的组织边缘没有肿瘤细胞残留(即“切缘阴性”),否则术后肿瘤复发风险会大幅增加。此时,冰冻病理就像 “放大镜”—— 医生会从手术切除组织的边缘取一小块样本送检,若病理报告显示 “切缘阳性”(存在肿瘤细胞),则需要进一步扩大切除范围;若 “切缘阴性”,则可确认当前切除范围足够,手术可顺利结束。这种检查在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手术中尤为常见。
明确组织性质:避免 “误判”
除了肿瘤判断,冰冻病理还能帮助医生鉴别一些特殊组织的性质。比如在肺部手术中,医生切除的病灶可能是肿瘤,也可能是炎症、结核或良性结节,通过冰冻病理可快速区分,避免因误判而过度手术;
揭秘报告诞生记:每一步都是“精准狙击”
一份冰冻报告的出炉,藏着病理科团队的极致严谨:
双重核对:接收样本时与手术申请单逐一比对,筑牢安全第一道防线。
快速冷冻:-20℃至-30℃低温下,组织几分钟内冻硬如冰,锁住细胞原始形态。
超薄切片:切成3-5微米的薄片(仅头发直径1/20),染色后病变清晰显现。
阅片诊断:病理医生显微镜下“透视”细胞,结合临床信息快速出报告,电话同步手术医生。
这些“局限”要知道,理性看待是关键
冰冻病理虽强却非“万能”:
准确率约95%-98%,低于常规病理的99%以上,最终确诊以常规病理为准。
脂肪、骨、脑组织等特殊样本或过小样本,不适合此项检查。
少数情况可能出现“延迟诊断”或“无法诊断”,需进一步检查。
患者家属注意:术前沟通,术后理性
对于需要进行冰冻病理诊断的患者和家属来说,了解以下两点,有助于更好地配合手术和治疗:
术前充分沟通,了解诊断意义
手术前,医生会向患者或家属告知可能需要进行冰冻病理诊断,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此时,建议主动向医生咨询:“为什么需要做冰冻病理?”“如果诊断为恶性,会采取什么手术方案?”“如果无法明确诊断,下一步该怎么办?”—— 充分了解这些信息,能减少术前焦虑,更好地应对手术中的各种情况。
理性看待结果,以常规病理为准
当手术中收到冰冻病理报告时,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都不必过于激动或恐慌。如果报告为良性,仍需等待常规病理确认;如果报告为恶性,也无需立即陷入绝望,因为冰冻病理只是初步诊断,最终治疗方案会结合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等结果综合制定。最重要的是相信医生,积极配合后续治疗。
眉县人民医院开展此项检查近20年,准确率达99%以上,新引进的半自动冰冻切片机温控精准、降温迅速,为诊断再加码!(供稿:眉县人民医院)
责编:曾祥秋
编辑: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