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热点聚焦

汉阴县漩涡镇:为古老梯田筑法治屏障

金秋时节,汉阴县漩涡镇的凤堰梯田上,稻浪翻滚,层层叠叠的金色曲线勾勒出农耕文明的壮美画卷。这片有着三百年历史的古梯田,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一部活的农耕文明史书。去年9月,凤堰梯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瞩目的文化遗产。随着知名度的提升,保护压力也随之增大。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成为当地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汉阴县人大常委会肩负起历史使命,配合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一场广泛深入、充满民主智慧的立法实践。

IMG_256顶层设计: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

部门壁垒曾是凤堰梯田保护的老大难。过去,“各管一摊、各执一端”的管理体制让梯田保护难以形成合力。“以前梯田保护涉及多个部门,职责交叉但权责不清,出现问题容易互相推诿。”汉阴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邦平介绍。立法工作启动后,在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专班的指导下,县人大常委会率先建立部门协调机制,成立由多个部门组成的条例起草小组,每月召开联席会议,自然资源局提供生态保护红线数据,文旅广电局分享旅游开发经验,农业农村局贡献农业生产规范,水利局提供灌溉系统保护方案。各部门派出业务骨干集中办公,共同研究条例设计。

“通过立法,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界限,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转变。”县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副馆长成涛表示,这种工作机制将在法规实施后继续延续,成为梯田保护的常态化制度安排。

IMG_256

部门合力:从“九龙治水”到“握指成拳”

立法过程成为打破部门壁垒的实践场。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涉及梯田保护的多个部门开展“沉浸式”立法调研,让大家亲身感受管理中的痛点难点。“走到田间地头,各部门负责同志才发现,原来梯田保护需要如此精细的协同。”县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说:“水利部门担心灌溉系统被破坏,文旅部门关注游客承载量,农业部门考虑粮食安全……这些都需要统筹平衡。”各部门的建议不是简单堆砌,而是在协调下有机融合,形成人大主导、政府主体、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通过定期召开多部门联席会议,明确各部门权责,经过多轮协商,最终将“多规合一”“联合执法”等创新机制写入条例草案,破解了各部门职能交叉难题。形成的草案初稿充分吸收了各部门的专业意见,既明确了主管部门的统筹职责,又规定了相关部门的协同责任;既设置了保护红线,又留出了发展空间;既考虑了生态价值,又兼顾了生产生活。

专家参与:让立法“接天线”又“接地气”

为确保条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汉阴县人大常委会抽调了水利专家,委托人大专家智库中的法律专家形成专家组并全程参与。立法初期,专家组进驻凤堰,强调梯田不仅是景观,更是延续千年的农耕系统。专家李权兵建议:“不能只做‘博物馆式保护’,要让农民继续在梯田里耕种,保持生产功能。”专家组先后到云南哈尼梯田、广西龙脊梯田进行实地考察,又深入田间地头,倾听农民的声音,确保立法既符合国际遗产保护标准,还能真正落地执行。立法调研阶段,一位70岁的村民吴明忠在座谈会上说:“你们说要保护梯田,可要是种田不挣钱,年轻人跑光了,谁来守这片地?”这句话让参与立法的专家深受触动。专家组随即开展梯田经济价值评估,通过比对国内同类案例,最终在条例草案中设立“梯田生态补偿机制与稻油轮作”,明确每年给予凤堰梯田保护区内水稻、油菜达标种植户或经营种植主体一定的资金补助。如今,在凤堰梯田保护条例草案中,既有对相关上位法律法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准则的呼应,也有“鼓励传统农耕方式”“支持按照传统农耕方式修筑维护梯田、耕种梯田,培育传承人”等充满温度的规定。正如当地村民所言:“这个法,既讲科学,也讲人情。”

群众提议:立法“金点子”来自田间地头

在凤堰梯田保护条例的起草过程中,当地村民不仅是保护对象,更是立法的“智囊团”。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深入漩涡镇召开院落会19场,收集建议62条。村民们的建议,最终都化作条例里一条条“带着油菜花儿香”的条款。“凤堰梯田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保护,能够立法是个好事情,建议在生态管理这一条里,加上污水防治、水体监测的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对古梯田的生态环境做好保护。”镇人大代表冯国忠说。“希望能够鼓励村民发展禽畜以及水产养殖,这样更有利于发展产业和经济,但要明确养殖规模。”村民代表吴明自说。条例起草期间,群众共提出立法建议62条,全部被吸收采纳。

2025年8月27日,安康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对《安康市汉阴凤堰梯田保护利用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并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

从部门“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从专家“闭门论证”到群众“开门议事”,凤堰梯田的稻浪年年生长,而这次立法工作播下的民主种子,也正在汉阴大地上生根发芽。(来源:汉阴发布)

责编:刘迪

编辑:王晴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