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热点聚焦

秋意渐浓,这份降温小贴士请查收~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断断续续的几场雨,让气温骤然低了好几度。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正是疾病多发的季节。在这个秋日里,我们在感受凉爽舒适的天气时,也要注意秋季健康防护,收下这份小贴士,把保暖正式提上日程!

防寒保暖

意增减衣物

秋季昼夜温差大,日间温度较高,平时可以在包内备一件外套,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

由于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引起静电。所以应选择舒适的、吸汗透气的,并且静电较小的纯棉或麻质衣服;

运动出汗后不要立即脱衣,若脱衣应擦去汗水,防止冷风吹过引发感冒;

切忌迎风而立,时刻注意身体保暖。

身体部位保暖

头颈部保暖:民间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的说法。在天气寒冷时戴一顶帽子,可以有效避免热量从头部散去。洗头后湿发及时吹干。天寒风大时,外出围围巾保护颈部,颈部大椎穴最怕风寒;

腰腹部保暖:肚脐周围的皮肤没有脂肪,皮肤屏障功能较弱,容易受寒,因此不要穿露脐装;

膝关节保暖:膝关节长期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会引起血液循环不通畅,导致“老寒腿”,出现腿部酸麻胀痛而且还有沉重感;

脚部保暖:最好穿袜子,可用艾叶泡脚。“寒从脚底生”,如果脚步受凉,机体抵抗力可能下降,疾病就会趁虚而入。

IMG_257

合理饮食

营养均衡

适当补充肉类:秋冬食补以温热补益为主,我们应适当的补充些优质蛋白,养护好我们的脾胃,这样才能为冬藏做好准备;

多吃水果:秋季多吃一些生津止渴、润喉去燥的水果,会使人感觉清爽舒适。如:煮梨汤有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的功能。甘蔗煮水对虚热咳嗽和高热烦渴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此外,秋季应季的水果还有香蕉、桔子、山楂、苹果等;

多吃蔬菜:蔬菜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富含纤维素、果胶和有机酸,可以称为“通腑佳素”。可以滋阴润燥的蔬菜有莲藕、菠菜、萝卜等。但天气转凉,吃蔬菜尽量避免生食,以免损坏我们的脾胃;

多吃谷物:粮谷类食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成分、部分维生素和矿物质。在干燥的秋天,多喝各种各样的粥,对于防秋凉,抗秋燥,都有很好的效果。杂粮粥、红枣粥、紫薯粥、莲子银耳粥、瘦肉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多喝热水:多喝热水有助于我们新陈代谢,保持我们身体里的水分,提高身体免疫力,同时有利于皮肤的水分平衡,有利于将肠道内多余的垃圾和毒素排出体外,从而有助于滋润肌肤,是一个很健康的生活习惯。

秋季养生食补

蜂蜜:蜂蜜有润肠、润肺功效,既可滋润呼吸道,又能帮助排便,被视为是秋天最佳的养生食材。因蜂蜜过甜,甜可生痰,因此,对于痰多的患者不宜多食,且感冒或热咳的人也不适宜食用;

杏仁:杏仁有三大功效:润肺,清积食,散滞。杏仁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具有润肺、止咳、滑肠等功效,对干咳无痰、肺虚久咳等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银耳:银耳有“菌中之冠”的美称,是营养滋补佳品,味甘、淡、性平、无毒,既有补脾开胃的功效,又有益气清肠的作用,还可以滋阴润肺;

豆腐:豆腐本身营养丰富,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糖类、植物油和丰富的优质蛋白,其消化吸收率达95%以上。

疾病预防

预防生病

防细菌病毒:秋季是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皮炎、感冒、腹泻等高发时期,一定要高度重视,远离生病源,除上述所说的合理饮食外,要餐前便后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呼吸新鲜空气,及时开窗通风,抑制细菌的滋生和繁殖,保持空气的新鲜度。

防脾胃失调:夏季人体阳气旺盛,很多人喜欢吃冷饮、吹空调,到了秋季,早晚天气已经转凉,人体的阳气也内收,气候转换,肠胃最为脆弱,很容易出现脾胃失调、消化不良等情况的发生,所以一定要注意养护脾胃,慎防脾胃受损;

防关节痛:寒意袭人,身体较差的人就很容易发生外寒内湿的关节痛症。此时要注意尽量少吃海鲜,尤其是有尿酸高、痛风问题的人群,要多喝水,多吃素少吃肉、海鲜等高嘌呤食物;

防伤寒疾病:早晚温差较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容易发作,同时,此时也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因此日常要注意保暖,适时穿脱衣物。

注意养生

保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科学保健,才能够调养出足够的精力,更好地维持正常活动,更有利于消除疲劳、保护大脑、增强免疫力;

适当锻炼:强壮的体魄是我们抵御寒冷的法宝。秋季可以适度进行体育锻炼,比如举哑铃,跑步机,做俯卧撑,练瑜伽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更可以提高器官功能,有利于增强免疫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此时锻炼以微汗为适,切忌大汗伤及津液;

减少“冷刺激”:建议少吃冷饮,少开空调、电扇等。

秋意渐浓

凉风习习

昼夜温差大

记得添衣照顾好自己

供稿:杨凌区应急管理局

责编:李凯琴

编辑:刘佳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