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城固县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聚焦生态保护核心任务,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推动污染防治与绿色发展协同并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城固建设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态答卷。
责任扛肩,筑牢生态治理“四梁八柱”
健全的制度体系是生态保护的根本保障。编制实施《城固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22-2030年)》,整合全县7个环保工作议事协调机构设立县生态环境保护和秦岭巴山、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保护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在17个镇(街道)全覆盖设立环保工作办公室,构建“县-镇-村”三级治理架构。通过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实绩考核并持续加大权重,制定各级各部门环保工作职责清单,厘清权责边界,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让生态保护责任层层压实、落地生根。县委、县政府每季度专题研究部署环保工作,确保各项任务有部署、有细化、有考核,为生态保护提供坚实制度支撑。
环境提质,擦亮宜居宜业“生态底色”
如今的城固,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宜居底色愈发鲜明。水环境方面,“一江三河”受测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清水绿岸成为常态;大气环境成效尤为突出,五年间空气优良天数年均超324天,优良率达91.6%,2024年优良天数346天、PM2.5浓度31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最佳,2025年截至10月底,PM2.5浓度进一步降至27微克/立方米,2023年更是成为全市唯一完成大气指标任务的平川县;土壤环境安全可控,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声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域生态环境舒适度显著提升,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生态改善的红利。
绿色转型,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城固县严守“三线一单”生态管控底线,新上项目环评执行率100%,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从源头筑牢生态防线。污染减排与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累计完成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四项重点污染物减排量1194吨,2021-2024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7.58%,圆满完成“十四五”减排降碳目标。农村生态治理纵深推进,累计完成11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管控)率达44.57%,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争取中省专项资金8366万元,落地实施姜子河、湑水河流域水生态修复、农村污水治理及噪声在线监测站建设等重点项目,城乡生态设施短板加速补齐,绿色发展动能持续强劲。
屏障筑牢,守护秦巴生态“安全线”
作为秦巴生态保护重要区域,城固县牢记“国之大者”,严格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印发实施《城固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97.16平方公里,秦岭保护勘界立标区域达1072.32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47.48%。升级河湖长制、林山长制智慧监管平台,在秦岭段布设22个视频监控,实现“天地一体”动态监管全覆盖。累计整改省市县三级环保督察问题97个,完成6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和12座水电站拆除整改,实施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等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达65.5%,秦巴区域珍稀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未发生重大生态破坏事件,稳稳筑牢秦巴生态安全重要屏障。
品牌闪耀,生态名片彰显“城固魅力”
生态创建结硕果,品牌效应促发展。城固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连续14年稳定向好,2022年成功创建“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23年获评“首批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前已全面启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一张张国省级生态名片,不仅彰显了城固生态保护的扎实成效,更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城固县将持续坚守生态底线,厚植生态优势,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绿色成为城固高质量发展最动人的色彩,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不懈奋斗!(周昆)
责编:李凯琴
编辑:刘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