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洼,查体拉话,这就是我们一天的工作,很普通,没啥特别的。”说起自己的日常,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榆林市佳县王家砭镇打火店村村医李瑜梅显得有些腼腆。在她的描述中,自己每天所做的事,实在是再普通不过,而在她谦逊的言语之后,是她二十年扎根乡村、守护村民健康的医者人生——

从病弱孩童到乡村“健康守护人”
虽然现在是守护全村健康的医生,但儿时的李瑜梅却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小时候我的体质不好,总生病,家里离镇上又很远,每次都是妈妈背着我,步行几十里到镇上的卫生院看病,所以从小就觉得,要是村里也能有医生,为大家看病,也许妈妈就不用这么辛苦,背着我走这么远的路……”
也许是源于儿时的情愫,2002年初中毕业后,她就选择了医学之路。三年后从延安卫校毕业后,城市医院的橄榄枝也曾向她招手,但儿时就医的艰难经历让她毅然选择回到农村——“当时也没有考虑太多,就想着农村多一个医生,村里的老人、娃娃们看病就能多一份方便”。2005年7月,李瑜梅来到了佳县王家砭镇卫生院,成为自己儿时向往的白衣天使中的一员。
“刚到卫生院的时候,全院就3个人——院长、化验员和我。”当时没有明确科室划分,初来乍到的李瑜梅作为“全院主力”,需要承担医务诊疗、药房管理、输液查体、打扫卫生、防疫接种等各种工作,而当时的王家砭镇卫生院由于覆盖周边乡镇较多,成为基层患者的主要就医选择,“病人特别多,忙到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后来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日益重视,王家砭镇卫生院人员进一步扩充,医疗、化验、药房等分工明确,全院职工已近20余人,医疗水平和人才储备也逐步提升。
2019年,当在镇卫生院工作了14个年头的李瑜梅得知镇里打火店村缺医少药、服务人口多,急需村医的时候,她又主动申请调往这里:“我出身农村,理解基层老百姓的难处,如果身体不舒服,大家多是忍一忍、抗一抗,特别是老年人,实在支撑不住了,再到镇上、县里去看病,而且为了节省花费,来回几十里路大多数人全靠步行,我到了村里,起码他们小病不用出远门,有个头疼脑热的有人照应,省心、省事、省钱。”李瑜梅这样说道。
与死神赛跑的 “急救先锋”
2019年11月12日的中午,结束一上午诊疗工作的李瑜梅刚端起饭碗,一通急促的电话打破了平静:“李大夫,救命啊!我的老婆叫不醒了!”电话是老教师张艾兰的老伴徐占强打来的,老人颤抖的声音让她瞬间放下碗筷,询问几句后,多年的行医经验让她立刻作出判断:“是一氧化碳中毒!”她先在电话里指导徐占强老人“赶紧开窗通风,把人移到院子里”,随后联系镇卫生院赶紧派救护车,然后抓起急救包就往门外冲。

图为:说起当时的情景,84岁的张艾兰和88岁的徐占强老人总是感激地拉着李瑜梅的手舍不得放开。
初冬的陕北,寒风凛冽,李瑜梅却跑得满头大汗,赶到张艾兰老人家中时,老人已经没有了意识,嘴唇发紫,她立刻跪在冰冷的地上,解开老人的衣领,进行胸外按压,又拿出吸氧袋给老人吸氧。“当时手都在抖,但我知道不能停,停了就没希望了。” 李瑜梅回忆道。当镇卫生院的救护车赶来时,老人已恢复微弱呼吸,协助将患者抬上车送往榆林市中医医院抢救后,她才发现自己的膝盖已经冻得失去了知觉。由于救助及时,老人于次日凌晨1点多脱离危险,主治医生后来说:“再晚半小时,很可能就来不及了。”14天后,当张艾兰康复出院回到村里,李瑜梅特意上门为她检查身体,“看到老人又能和邻居们打牌说笑,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村民心中最可靠的 “健康守护人”
“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既是陕北民歌里的浪漫,也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交通不便的现实。一出佳县县城,不是上山就是下洼,上坡路难,下坡路危险,若是遇到极端天气就更加难走,两个月下来,鞋底就能磨出洞。李瑜梅负责的打火店村卫生室承担着周边两个村近600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村民分布在前后相距几十里的山村里。
每一次的入户随访,李瑜梅瘦小的身影都要在沟壑中艰难跋涉大半天,遇到雨雪天气,山路满是泥泞,女村医小小的身躯紧抱着大大的药箱,一步三滑地向村民家中走去。“我摔跤不要紧,主要是怕把药箱、药品摔坏,有时摔得半天起不来,坐在地上缓好久。”来到村民家中,脚上身上满是泥泞的她顾不上休息,马上开始量血压,开展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随访和基础医疗服务。

图为:李瑜梅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入户查体
村卫生室的柜子里,整齐叠放着2个行政村593份村民健康档案,每一份都标注着不同颜色的记号。“红色是高血压,蓝色是糖尿病,黄色是孕产妇。”村民张大爷说:“李大夫比自家娃还上心,我家孙子啥时候该打疫苗,她比我记得还清楚。”患糖尿病的孤寡老人徐大爷行动不便又记性差,常常忘记吃药。李瑜梅就把药分装在小盒子里,每天提醒,遇到老人血糖不稳定时,她还会自掏腰包买来无糖饼干和牛奶送到老人家里。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李瑜梅也格外上心,她建立了详细的健康档案,定期为孩子们体检。每到学校开学,她都会去学校开展卫生知识讲座,教孩子们勤洗手、预防感冒。有一次,孩子小明发烧了,父母都在外打工,奶奶急得直哭,李瑜梅接到电话后,立刻带着退烧药上门,守在小明身边直到体温降下来,大人在外打工不容易,我得替他们把娃娃看好。”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卫生室的小院,李瑜梅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接诊患者、入户随访、健康宣教、整理档案……常常忙到深夜才能回家。十二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预防接种到慢性病管理,从孕产妇保健到精神卫生,她都要独自完成。她熟悉每户人家的健康状况,记得每位慢性病患者的用药情况,甚至能说出村里每个孩子的接种日期,这份细致与牵挂,让她赢得了乡亲们发自内心地信赖,成了村民心中最可靠的“健康守护人”。

图为:李瑜梅为村民宣讲健康科普知识
这些年来,李瑜梅的电话成了24小时不关机的全村 “急救热线”,她的车里常备着急救包,“就像战士不能离开枪!”2020年,她获得了榆林市“最美乡村医生”的称号,可她却把奖牌锁进了抽屉,“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乡亲们对我的信任。”如今40岁的她,依然每天奔波,用脚步丈量着乡土,用仁心守护着健康,医药箱里的听诊器、血压计,记录着她的坚守;村民们的笑容和信赖,是她最珍视的奖赏——“他们离不开我,我也舍不得他们,对别人来说,这就是个普通的村庄;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我要守护的全世界。”(供稿单位:宣传与健康促进处 陕西老年健康报 陕西大卫生杂志 来源:健康陕西)
责编:谷可
编辑:刘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