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县桃把式采收服务队安排猕猴桃采收工作(资料照片)。)
李凯手持改良嫁接刀,6小时完成单株改良,将传统嫁接耗时压缩至四分之一;邓小庆通过5G物联网终端,实时监测猕猴桃果园土壤墒情;赵晓东负责的农机合作社为果农提供“菜单式托管服务”……他们以标准化技艺托起“中国猕猴桃之乡”金招牌,被称为眉县桃把式。
“眉县桃把式是我县立足猕猴桃产业优势打造的特色劳务品牌。眉县30.2万亩猕猴桃背后,凝聚着4.21万名眉县桃把式的匠心与技艺。”11月10日,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选刚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首席科学家刘占德教授扎根眉县20年,带领团队进行猕猴桃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用一个个技术突破让眉县猕猴桃品质和产量实现跨越式提升。如今,当地果农提起他,总会亲切地说:“刘教授的‘田间课堂’,就是我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我们随时与眉县桃把式碰撞思路,在果园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手把手指导眉县桃把式调整猕猴桃修剪方式、优化施肥配比等。这些年,我们为眉县猕猴桃产业培养了越来越多懂技术、会经营的‘土专家’。”刘占德说,“截至目前,眉县已累计培训持证眉县桃把式7425人。”
从田间地头到全国市场,眉县桃把式用一把剪刀,“剪”出特色劳务品牌的崛起之路。
王选刚介绍,眉县桃把式将猕猴桃产业链细分为12个标准工序,通过“师徒制”“模块化培训”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推动产业实现从种植到管理的全链条标准化作业。
“我们构建‘专家驻点+田间课堂+线上平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农民向技能型人才转变。同时,眉县通过‘政府+院校+行业’联动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的技能认证体系,让眉县桃把式持证上岗、凭技能增收。”王选刚说。
陕西省高级职业农民、眉县合盛源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凯,持续改良作业工具,攻克传统嫁接成活率低的难题。此外,他多次自费赴新西兰研修学习,带回先进的种植理念与核心技术,通过视频直播等形式广泛推广,带动3000亩果园实现提质增效。
2024年,眉县猕猴桃学院联合人社部门启动“金剪刀”专项技能等级认证工作,李凯、邓小庆等104名行业骨干通过考核。持证眉县桃把式日薪突破200元,较普通果农收入高出2倍多。
“过去靠经验,现在凭证书!我的改良嫁接技术不仅在眉县得到普及,还吸引省内外其他猕猴桃产区的果农前来学习。他们把学到的技术带回去应用到自家果园,亩产得到了显著提升。现在,我们还组建了技术服务团队,经常到外地进行技术指导。”李凯说。
从传统产区到新疆等新兴种植地,眉县桃把式用技术帮助各地建园。
眉县桃把式的创新实践远不止于此。邓小庆、李琼胜等引入并改良高标准起垄种植模式,利用5G技术打造智慧果园,革新棚架结构,使果园管理效率提升40%;刘宝明研发的手持喷雾授粉器历经3次迭代,效率较传统方式提高3倍,成本降低50%……
眉县桃把式队伍正以“技高一筹”的实力,将传统农业的“经验活”转化为标准化的“技术活”,让猕猴桃产业从“靠天吃饭”迈向“科技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截至目前,眉县桃把式的足迹已遍布全国22个省区市,年创劳务产值15.156亿元。眉县桃把式还先后参加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陕西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2025年陕西省劳务品牌交流活动等。越来越多的眉县桃把式凭借过硬的技术,从眉县的田间地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为乡村振兴中技术输出的闪亮“名片”,也为其他特色农业劳务品牌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我们将持续完善技能培训与权益保障体系,推动品牌从‘劳务输出’向‘技术服务’升级,让眉县桃把式这张‘金名片’更亮、更响。”王选刚说。
在眉县,猕猴桃已不仅是农产品,更成为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密码。如今,眉县桃把式正将“金蛋蛋”锻造成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当标准化遇上工匠精神,当剪刀“嫁接”技术,“果业强、果乡美、果农富”的新篇章正在眉县不断续写。(来源:陕西日报 记者:李静茹)
责编:刘迪
编辑:王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