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热点聚焦

宝鸡高新小学:名师领航启新思 笃行践悟促成长

11月7日至9日,宝鸡高新小学高语组与美术组教师怀揣对教学精进的执着、对名师风采的敬仰,奔赴“名师之路”第29届教学观摩研讨会现场,在思想碰撞与实践示范中,探寻核心素养落地课堂的有效路径,解锁数智时代教育教学的新密码。

IMG_257

专家领航,迭代教育新认知

本次研讨会以“构建课堂新样态”为核心,通过示范课、专题讲座、互动评课等多元形式,搭建起高质量的教研交流平台。数位教育名家立足数智时代教育变革趋势,从教学理念更新、文本深度解读、课堂设计优化等维度,为参会教师带来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温度的指导,既厘清了教学中的困惑难点,更指明了专业成长的进阶方向,为后续课堂创新注入了思想动能。

语文新篇:数智赋能,文脉润心

王崧舟老师以“家国情怀”为魂,将《少年中国说》与《圆明园的毁灭》进行整合教学,通过数智化技术还原圆明园盛景与历史伤痛,让抽象文字转化为可感的情感体验。层层递进的朗读指导、环环相扣的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在回望历史中体悟“少年强则国强”的时代使命,让家国情怀在课堂中生根发芽。

IMG_260

付雪莲老师的《精卫填海》示范课,打破传统神话教学模式,从文本精读切入,通过情境创设、角色代入让学生感受精卫的执着品格。借助数智化资源库,课堂自然延伸至《山海经》经典片段,实现从单篇学习到整本书初探的跨越,让传统文化教学更具深度与广度。

赵志祥老师以《桥》为载体,聚焦小说“突转”写作手法,以冲突为脉络、悬念为引线,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既读懂文本背后的情感内核,又精准掌握写作技巧,尽显“授人以渔”的教学智慧。

张立军老师执教《伯牙绝弦》,以雅致语言与细腻引导,带领学生品味古典文学韵味,在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故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人文温度。

黄国才老师的《写信》一课贴近生活实际,以实用的写作指导让学生掌握书信的格式与情感表达。从生活场景切入,引导学生“写真情、表真心”,让应用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与人文关怀,实用性与趣味性兼备。

杨修宝老师则为低年级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全新范式,其《司马光》课堂通过古今字义对比、情境提问、趣味朗读等方式,轻松破解文言晦涩难题,让传统文化在低年级课堂自然浸润。

IMG_265

美育新境:向美而行,创意赋能

美术课堂上,名师们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为理念,将趣味创意与学科本质深度融合,让美术课成为滋养童心、激发创造的乐园。

低年级课堂童趣盎然:施文韬、朱敬东老师的《玩转光和影》通过趣味实验解锁光影奥秘,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让课堂充满互动活力;王春玲、邹官民老师的《红黄蓝交响》《原色变形记》,以色彩游戏为载体,让三年级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知美术规律;《宣纸的故事》《好玩的水墨》则将传统材料转化为“创意玩具”,让二年级学生在趣味体验中触摸传统文化之美。

高年级课堂创意迭出:康康老师的《造型别致的椅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动手设计,借助AI数字人介绍椅子发展史,让学生从“听知识”变为“挖亮点”,结合生活场景的设计互评,让创作真正贴近生活、服务生活;胡陆葆校长的《会收集的阿福》将水墨创作与文化传承相结合,让传统水墨艺术在儿童笔下焕发新活力。

专题讲座环节,朱敬东教授拆解新课标下的备课逻辑,李力加教授分享《如何用好艺术·美术新教材》的落地方法,胡陆葆校长详解水墨儿童画的教学适配策略,魏瑞江老师深挖“水墨游戏”的教学技巧,一系列干货满满的分享,为美术教师提供了“看得见、学得来”的实战模板。

IMG_274

学思践悟,满载收获再出发

在研讨现场,老师们全神贯注聆听记录,用心体悟名师的教学智慧与育人情怀。会后,大家纷纷分享感悟,字里行间满是收获与启迪。

IMG_277

这次有幸再度走进先生新研发的“最中国”系列课堂,聆听《少年强则国强》的教学演绎,内心依旧被狠狠震撼。先生的课堂从无刻意雕琢,诙谐精准的评价语总能点亮学生眼眸,层次丰富的朗读指导让文字自带风骨,而那些顺势而为的点拨、恰到好处的留白,更藏着“不教之教”的教育智慧。

——语文组 冯晓丽

此前,我对三年级古文教学的认知深陷固化:默认其核心是“方法传授+内容讲解+背诵落实”,课堂流程不过是读、讲、演、背的机械叠加,总觉得文言的晦涩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天然相悖,教学只能停留在“囫囵吞枣”的浅层。但杨修宝老师的《司马光》课堂,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让我豁然开朗。

——语文组 高文毓

赵志祥老师执教小说《桥》这一课,幽默风趣、随性洒脱的教学状态,总能轻易点燃课堂氛围,让人由衷敬佩!整堂课下来,孩子们不仅读懂了故事、共情了情感,更跟着他学会了“抓写法、析细节、悟主旨”的小说阅读思路。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远比单纯的知识传递更有价值,也让这堂课的收获远超文本本身,令人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语文组 王静

付雪莲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济公”形象,在“诙谐有趣”的外表下藏着“禅宗智慧”。《精卫填海》的故事总是被我们当作小古文去教,但付老师的智慧不光是引导孩子们懂得“行动本身即是意义”,更如付老师所行动的那样“阅读要走进生命”。

—— 语文组 杨亚宁

聆听李力加教授的讲座,如同推开了教学认知的新窗。最震撼的是他对“教材与教学关系”的犀利剖析——当前“对教材低满意却高忠诚”的困局,恰是我日常教学中不敢突破的桎梏。“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主张,让我意识到:教材应是“支架”而非“边界”,教学需跳出单课的细节设计,站在更高维度整合资源。这场讲座不仅是理念的更新,更给出了落地的方向:未来教学中,我会试着打破感官、学科的边界,让教材成为打开学生感知与创造的钥匙,而非束缚教学的框架。

——美术组 刘志利

施文涛老师和朱敬东老师的二年级大单元美术示范课《玩转光和影》的两课时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现场表演等多种形式,构建了一个开放、互动、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次学习让我对小学美术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和启发,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美术组  王倩

康老师的课“把课堂交给学生”不再是口号,而是落地的细节。比如用AI数字人介绍椅子发展、分组探究椅子造型,既借了技术的“巧”,又让学生从“听知识”变成“挖亮点”——最打动我的是“联结生活”的巧思:让学生结合环境想设计、分享思路互评,把“椅子”从课本里的物件,变成了“和自己有关的创作”,这种代入感应该能让学生真的爱上设计。

——美术组  王钰

此次“名师之路”学习之旅,为我校教师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启迪与前沿的方法革新。未来,宝鸡高新小学将持续深化骨干引领、同课异构等常态教研活动,同步融入数智赋能教学、学科思政渗透、大单元深耕课等创新实践,把所学所悟扎实落地到教学实践与课堂创新中,推动全体教师精进教学技艺,持续提升育人实效与教学质量,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内生动力。(丁坦)

责编:赵鹏

编辑:汪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