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酶(N2),这两种抗原易发生变异,导致人群普遍缺乏长期免疫保护。该病毒自1968年首次大规模暴发以来,已成为季节性流行性感冒的主要病原体之一。2025年全球监测数据显示,H3N2毒株占比超过75%,成为北半球流感季的优势流行毒株,且流行季较往年提前1-2个月。
典型症状与高危人群识别
01症状特点
甲型H3N2流感的症状较普通感冒更为严重,典型表现为:
突发高热:体温常达39-40℃,伴随寒战和畏寒;
全身症状:剧烈头痛、肌肉酸痛、极度乏力,症状可持续2-3周;
呼吸道症状:干咳、咽痛、鼻塞流涕,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闷或呼吸不畅;
消化道症状:儿童及部分成人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或腹泻。
需警惕的是,少数感染者可能不出现发热,但会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或精神萎靡,需排除心肌炎等重症风险。
02高危人群
以下群体感染后重症风险显著增加:
老年人(≥65岁)及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婴幼儿);
慢性病患者:如心脏病、哮喘、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
孕妇及围产期妇女;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肿瘤治疗患者、HIV感染者;
青壮年连续熬夜者:免疫力下降后感染风险增加。
传播途径与防控难点
01主要传播方式
飞沫传播: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可在1-2米内被他人吸入,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病毒附着在门把手、手机等物体表面,通过触摸口鼻眼感染;
气溶胶传播:密闭环境中,飞沫蒸发形成的微小气溶胶可悬浮数小时,增加远距离传播风险。
02防控挑战
病毒变异快:H3N2抗原易发生“漂移”,导致人群缺乏特异性免疫力;
潜伏期传染性强:感染后1-4天(平均2天)即具传染性,且症状出现前已可传播病毒;
环境存活时间长:低温干燥环境下,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时间延长。
科学预防与治疗指南
01疫苗接种:最经济有效的防护
接种时间:理想接种期为9-11月,接种后2-4周产生保护力;若错过最佳期,整个流感季内补种仍有效;
疫苗选择:
三价疫苗:覆盖两种甲流(含H3N2)和一种乙流;四价疫苗:在三价基础上多覆盖一种乙流; 两者对H3N2均提供良好保护,无需刻意等待四价;医务人员、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婴幼儿等8类重点群体应优先接种。
禁忌放宽:多款疫苗不再将怀孕、鸡蛋过敏列为禁忌,相关人群可放心选择。
02药物干预:早用早受益
黄金窗口期: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可缩短病程40%,降低并发症风险60%;
对症治疗:高热: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咳嗽:右美沙芬等止咳药物;脱水:补充电解质溶液。
就医指征:持续高热超过3天、呼吸困难、精神萎靡、原有基础疾病加重时,需立即就医。
03日常防护:多维度阻断传播
手部卫生:
外出归来、摸脸前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无水源时,使用含酒精免洗洗手液替代。
口罩防护:
进入地铁、超市等人群密集场所时,规范佩戴口罩;避开咳嗽人群,保持1米以上距离。
环境通风:
每日开窗2-3次,每次20-30分钟,减少密闭空间病毒滋生。
增强免疫力:
保证7-8小时睡眠,多吃果蔬、多喝水;适度运动,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隔离措施:
感染者应单独使用餐具,避免接触他人;症状缓解前避免前往学校、医院等场所。
常见误区澄清
“流感是普通感冒,扛一扛就过去”:甲型H3N2流感的全身症状是普通感冒的5-8倍,并发肺炎风险增加10倍,需及时干预;
“去年得过流感,今年不用接种”:H3N2病毒易变异,每年需接种新疫苗以匹配流行毒株;
“疫苗会引发不良反应”:流感疫苗安全性高,常见轻微反应如接种部位红肿,通常1-2天自行消退。
校园与家庭防控建议
01学校防控
晨检制度:每日监测学生体温,发现发热者及时隔离并通知家长;
环境消毒:定期对教室、宿舍门把手、桌椅等高频接触表面消毒;
健康教育:通过班会、海报等形式普及流感知识,引导学生养成勤洗手、戴口罩的习惯。
02家庭防护
分餐制:感染者单独使用餐具,避免交叉感染;
症状监测:家庭成员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
应急准备:家中常备退热药、口罩、消毒液等物资。
结语
甲型H3N2流感虽传染性强,但通过“疫苗接种+药物干预+日常防护”的三重策略,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高危人群应优先接种疫苗,出现症状后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让我们共同行动,科学防控,守护健康!(供稿:镇安县中医医院)
责编:李凯琴
编辑:刘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