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紫阳县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际,以修脚技能培训为突破口,创新“技能造血+产业赋能+就业增收”发展模式,将一把“小修脚刀”打造成带动全县5.4万人就业的“富民刀”,推动修脚产业从单一技能输出升级为全产业链产值超308亿元的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秦巴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三包两免一补”,破解群众学技顾虑。紫阳县探索出的“党政主导+龙头带动+基地培训+定向就业”培训体系,成为技能脱贫的“紫阳样板”。针对脱贫群众和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的“学不起、怕学后无业”的顾虑,该县推出了“包吃住就业、免学杂费教材费、补交通费”的 “三包两免一补”政策。“十四五”期间,紫阳县累计举办修脚师培训班403期,培训学员1.9万余人,其中脱贫户参训率超过30%。5000名脱贫群众通过技能培训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高桥镇村民任淋章的经历是这一模式的生动注脚。通过基础班培训后,他在武汉修脚门店月薪达到8000元。2025年,他返回紫阳参加提升班后计划自主创业,成为“技能改变命运”的典型案例。

“理论+实操+职业道德”,确保高质量就业。紫阳县在培训内容上采用“理论+实操+职业道德”的教学模式,与远元集团等130余家龙头企业建立定向合作,学员结业后直接输送至全国门店就业,就业转化率达85%、稳岗率超90%。此外,紫阳县还打造了 “中职+高职+企业研修”三级梯队,分层培养基础、复合、管理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人才支持。这一成功模式已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紫阳修脚师”先后获评“全国知名劳务品牌”、“全国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

延伸全产业链条,打造“中国修脚之乡”产业集群。紫阳县围绕“做优上游、做强中游、做大下游”的产业链思维,推动修脚产业从“技能输出”向“全链条发展”跨越。上游建立艾草、花椒等中药材种植基地,中游培育修脚刀具、足浴药包等配套生产企业,下游在全国布局2.6万家修脚门店,形成“山上种药材、山下造产品、山外开门店”的产业格局。截至目前,全县培育修脚企业130余家,涌现出远元集团、益足健等行业龙头,其中远元集团已发展为拥有9100余家国内门店、7.5万名员工的连锁企业,年服务顾客超1.08亿人次。2024年修脚产业综合营收达308亿元,产业链带动5.4万紫阳人就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拓展“国内+国际”就业版图,实现劳务品牌“走出去”突破。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紫阳县推动修脚技艺走向世界。2024年3月,“郑芸芸修脚”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开设首家海外门店,同年10月远元集团门店进驻北美洲和东南亚。海外门店根据当地消费习惯改良服务流程,如加装按摩床位隔帘、调整手法等,实现“本土化+标准化”运营。在紫阳县建立修脚师就业创业示范园,为紫阳籍务工人员提供岗位对接、权益维护等服务,同时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截至2025年,全县修脚产业带动县内外就业17.4万人,其中3万余名脱贫群众实现高质量就业,月均收入达8000元左右,真正实现“一人持技、全家增收”。

“双链融合”创新模式,激活产业协同发展新动能。紫阳县探索 “修脚+富硒茶”双链融合发展模式,2024年启动“千城万店售硒茶”计划,将全国2.4万家修脚门店转化为富硒茶分销终端。技师在服务中为顾客奉上紫阳富硒茶,店内循环播放茶乡宣传片,通过“服务体验+产品推介”,既为茶产业开辟新销售渠道,又为文旅产业带来“流量红利”。2025年,紫阳县开展“开麦吧!茶乡”文旅活动,不少游客通过修脚接触紫阳富硒茶,进而了解到紫阳文旅活动,自驾前往紫阳体验茶园制茶、入住茶宿,带动“修脚店引流—茶旅消费”的新业态发展。两大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78亿元,成为紫阳乡村振兴的“双引擎”。

锚定“四个中心”目标,擘画产业升级新蓝图。围绕《紫阳县修脚足浴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全县正加快建设“全国修脚足浴产业聚集县、企业运营中心、人才集散中心、配套产品供应中心”。计划到2025年实现修脚足浴产业产值400亿元,进一步完善“培训—就业—创业—产业链”发展体系,推动修脚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打造全国劳务品牌产业化发展示范标杆。
“十四五”期间,紫阳县以修脚技能培训为起点,实现了从“劳务输出大县”到“产业富民强县”的蝶变。“十五五”,随着海外市场拓展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紫阳县将用好这把“秦巴修脚刀”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来源:紫阳融媒)
责编:赵鹏
编辑:王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