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份至次年3月为流感高发季节,近期全省流感病例小幅上升,冬春季也是水痘、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应继续做好防护。今年我国流感流行季可能提前到来,流行毒株也与去年不同,以甲型H3N2为主。从临床上来说,流感主要症状都是发热、咳嗽、咽痛,全身的酸痛、乏力和头痛都比较明显。

普通感冒往往以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轻微。如果出现突发高烧、全身酸痛乏力、头痛等症状,要高度警惕流感。
健康提示
疫苗接种
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及感染后严重症状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对有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如流感、水痘等,有接种意愿且无禁忌症者,均可按相关要求接种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个人防护
在人群密集、密闭场所,规范戴口罩;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臂遮挡。
手部清洁
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用流动水+肥皂/洗手液洗手(≥20秒);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鼻、眼。
环境管理
居家/办公场所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数次;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桌面等高频接触部位。
健康监测
关注自身及家人体温,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应及时居家休息,避免带病外出活动。
重点机构防控
学校及托幼机构应着重防范呼吸道传染病小范围暴发,加强环境卫生和教室的通风消毒,落实晨午检、病因追踪、疫情报告等各项防控措施。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高发。每年10-11月是我省手足口病发病小高峰,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机构人群密集,易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
健康提示疫苗接种
接种EV71疫苗,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手部清洁
触摸公共物品、外出回家、进食如厕后,及家长处理污物后,需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洗手,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面部。
清洁消毒
定期清洁消毒门把手、玩具等;奶具餐具煮沸消毒,衣物被褥日晒或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减少接触
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发热、出疹儿童。
及时就诊
出现发热、皮疹(特别是肛周皮疹)或口腔溃疡等症状时,尽早就诊。
托幼机构防控
严格落实晨午检、缺课追踪、疫情上报及日常消毒制度。

诺如病毒感
诺如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是诺如病毒感染疫情高发场所。
健康提示
勤洗手
饭前便后、制作食品前,务必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
熟饮食
处理和加工食物要生熟分开。食物要彻底煮熟,尤其是食用肉类、海产品和蛋类食品的时候。
早隔离
一旦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居家休息至症状消失后72小时再复工/复课。
速清洁消毒
做好居家及工作环境的清洁消毒,定期开窗通风。如果家庭成员、学生当中出现了呕吐或者腹泻,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清洗消毒,并立即换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上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流行性出血热
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出血倾向、肾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鼠类(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鼠的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直接咬人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在常有野外工作或活动的农民、学生等群体中发病率高。
健康提示
接种疫苗
是预防出血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
防鼠灭鼠
果园、菜园、养殖场等重点区域要长期实施灭鼠防鼠措施。
加强个人防护
尽量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污染物,不在果园等户外场所过夜以防螨虫叮咬,清理杂物时戴口罩手套。
注意饮食卫生
不吃生冷食物,特别要避免鼠类污染过的。
尽早就医
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救诊。
蚊媒传染病
季节气温变化大,加上年末临近,返乡人员流动大,注意关注输入性病例传播风险。登革热、基孔肯亚热等感染后起病急骤,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等,需做好防范。
健康提示
接种疫苗
适龄健康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及时全程接种乙脑疫苗。
防蚊灭蚊
居家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室内可合理使用电热蚊香液、杀虫气雾剂等;社区、物业集中开展成蚊消杀。
环境治理
清除家庭及单位内外积水,定期清理“翻盆倒罐”。
个人防护
避开蚊虫活跃时段与场所,穿长袖衣物,涂驱避剂。
关注流行区疫情
出行前查询目的地疫情信息,做好驱蚊防蚊准备。
及时就医
做好健康管理,自蚊媒传染病流行区返回后,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皮疹、
供稿:城固县中医医院
责编:李凯琴
编辑:刘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