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创优微视

陕西金泰化学科技集团:炉区深处的“守炉人”

“电石出炉时溜槽角度调准点!偏一度就可能结壳,清料时得多费半天劲!”

“天热也别敞着防火服!炉区到处是明火,火星溅进去可不是闹着玩的!”

炉区的轰鸣声中,杨尚岩沙哑的嗓音穿透热浪,像一枚枚钉子牢牢钉在每个操作工的心里。这位皮肤黝黑的工段长,用手拍了拍年轻徒弟的肩膀,又转向下一个作业点。在,陕西金泰化学科技集团神木电石三分厂的电石炉区,他的身影已与这些钢铁巨兽紧紧焊在了一起。

“铁脚板”踏出安全路

“纸上记千条参数,不如现场一步丈量。”这是杨尚岩从20岁进厂就刻在骨子里的信条。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没翻过厂区的围墙,他的身影已出现在炉区——背着半旧的测温仪,揣着磨掉边角的记录本,在80℃的炉台与零下5℃的水泵房之间穿梭。长达几公里的巡检路,他一走就是8年,巡检本写满了整整3本,每一页都密密麻麻记着“9号炉东侧温度异常”“B泵法兰有结晶”这样的“芝麻小事”。

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听声辨故障”的绝活。一个冬夜,循环水泵房的轰鸣声震得人耳膜发颤,杨尚岩却突然驻足,“不对!这声音发闷,轴承肯定出问题了!”他当即拍板切换备泵,拆开后发现轴承滚珠已磨损过半。“再晚半小时,整台泵就得报废,至少要停炉6小时!”事后当班巡检抹着冷汗说。8年来,他用“腿勤、眼尖、心细”的铁律,累计发现设备隐患217项,为生产线筑起了一道“移动防火墙”。

IMG_256

“土经验”熬成金标准

2019年分厂推进标准化建设时,杨尚岩做了一件“傻事”——把自己压箱底的巡检笔记全部摊了出来。“3号炉电极糊柱要量到第三刻度线”“兰炭烘干温度超过120℃必须停料”这些带着炉温余温的“土经验”被他逐条整理成工段第一版《巡检岗位描述》。从此,青工们不用再“跟着师傅凭感觉干”,翻开手册就能找到“标准答案”。

当上班长后,他的“较真”更是出了名。班前会把任务拆成“张师傅盯电极焙烧”“小李负责料仓巡检”的“责任田”;班后会带着大伙拿粉笔在地上画流程图复盘问题。那年,他带的班组产量提升15%,成了厂里的“尖刀班。”

 

“笨办法”啃下硬骨头

2021年电石二期项目启动时,面对全密闭电石炉、气力输送系统这些“新家伙”,杨尚岩犯了“职业病”。白天他戴着安全帽钻设备,跟着安装师傅爬3米高的管道支架,连午饭都蹲在施工现场啃馒头;晚上宿舍的灯总要亮到后半夜,新工艺手册被他画满红圈,“气力输送压力波动范围”“循环水pH值控制”这些专业术语旁,密密麻麻写着需要注意的事项。

三个月后,他牵头编制的《电石炉循环水操作规程》《兰炭烘干操作规程》《电石炉气力输送操作规程》初版“正式出炉”。“杨师傅的规程是带着温度的!”技术员小李说,“他把“清溜槽时要侧对下料口”这种保命细节都写进去了。”那些画满标注的草稿纸,成了项目试车时的“定心丸”,填补了新工艺投产的空白,也让他的技术视野从“守好一台炉”拓宽到“控好整条线”。2023年当上工段长后,他更是把员工的“小窍门”变成了“硬杠杠”,比如,清料时必须侧身站位、加辅料时要“三看两停”等等。年底捧回“安全环保先进集体”奖牌时,他执意挂在交接班室最显眼处:“这是咱工段几十人用汗珠子砸出来的!”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气壮山河的誓言。这位工段长,用8年的坚守告诉我们:把每台炉守成“放心炉”,把每件事做成“标准件”,就是最动人的担当。

如今,杨尚岩的记录本里又多了新内容:“小王的电极焙烧技术进步了”“新上的除尘系统要重点盯”。每天班前会,他依然会扯着沙哑的嗓子喊:“标准化就是保命线!”(崔锋锋 方列霞)

责编:李凯琴

编辑:王晴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