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初醒,晨雾未散。走进镇坪县城关镇友谊村的山坳间,微耕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农田的寂静。五保户罗清寿动作娴熟地调试着这台陪伴他两年的“铁牛”。远处,大巴山勾勒出黛色的轮廓;近处,层层农田宛如大地的琴键,即将奏响春耕的序曲。
“突突”的机鸣声中,铁犁划开板结的黄土,沉睡一冬的泥土翻涌出湿润的芬芳。仅3个小时,两亩坡地就披上了崭新的“波纹绸”。罗清寿蹲在田埂边,喃喃自语:“搁十年前,这活儿全家老小得忙活一两天。”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他轻轻拍了拍沾满泥土的微耕机,感慨道:“多亏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这家伙能顶三四个壮劳力!”
田垄间,罗清寿从篮筐里捧出一把淡黄色的土豆种,每个切块上都点缀着嫩绿的芽点。“这可是县农技站推荐的高产品种,抗病能力强。”他兴奋地介绍着,“以前咱们自己留种,种三年就退化了,现在换上良种,亩产提高了不少呢!”
田埂上,驻村第一书记王俊带着县农技专家匆匆赶来。专家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捻了捻,说道:“土豆播种密度一般每亩播3000—3200株,播种深度9—12厘米为宜。咱们这高山土地肥力充足,再加上农家肥,就更养地了。”
“打窝子要深浅适中……”罗清寿弓着腰,锄头稳稳地扎进土里。每个土窝里,点上两个土豆种,再撒上一把发酵好的猪粪肥,最后覆上细土。
“从前总觉得化肥劲儿大,现在才知道农家肥养地。”罗清寿抓起一把混合着苞谷秆碎末的有机肥,“这几年村里积极宣传秸秆还田,村里再没人烧荒了,山上的天都比往年蓝。”
山风拂过农田,送来泥土苏醒的气息。罗清寿的记忆闪回到五十年前:父亲弓腰扶犁,黄牛喘着粗气,木犁在贫瘠的土地上划出浅沟,种出的土豆仅够勉强充饥……“现在政府每亩田种粮都有补贴,农技员还手把手教技术,咱们的土豆都成‘金疙瘩’了。”
傍晚时分,两亩地已覆上整齐的“土被子”,剩下的三亩地留待明日再种。罗清寿拧开保温杯,氤氲的茶香中,去年的丰收场景浮现眼前:土豆被装运上车,沿着新修的产业路运往四面八方。中大果直接供应安康、西安等地的商超集市,个头小的土豆成了大街小巷里备受欢迎的油炸土豆、鸡蛋皮子的原料。
暮色渐浓,微耕机的油箱见了底。罗清寿掏出家里的记账本:农机购置补贴省下800元,去年的粮油种植补贴1548元,去年土豆进账上万元……数字背后,是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的春潮。山脚下,整修后的高标准农田层层叠叠;半山腰,农旅融合示范园已尽现轮廓,巴山硒院民宿集群亮起了点点灯光,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来源:“学习强国”镇坪融媒号 作者:张静)
责编:谷可
编辑: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