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

汉中乡村振兴的产业文章:土地生金,农民获利

近日,汉中市乡村处处是一幅幅加紧生产的春耕景象,乡间田野随处可见忙碌的农民身影。行走在汉中乡村,特色产业的活力扑面而来。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不仅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惠,更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

生态种植育出“山珍金伞”

清晨薄雾中,城固县双溪镇方家坡村的羊肚菌种植基地早已忙碌起来。海拔800余米的浅山地带,二十余位村民穿行在依山势而建的菌棚间,手中银刃轻旋,将一朵朵形似蜂窝的羊肚菌收入竹筐。“今年菌菇个头比去年大两成,早上七点下田,已经采了七十多斤。”村民康积芬擦拭着额头的薄汗,笑容里透着丰收的喜悦。

IMG_256

这片镶嵌在秦岭褶皱中的种植基地,正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农业图景。基地负责人介绍,不同于平原大棚的密集种植,这里的羊肚菌依托天然山梁走势分垄栽培,原生植被在垄间肆意生长,形成独特的“林菌共生”生态微循环系统。这种顺应天时的种植智慧,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还实现了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IMG_257   目前,该基地30亩菌田年产鲜菌1.5万斤,烘干的羊肚菌收购价可达每公斤800元,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村民蒋继红算着经济账:“每天务工收入100元,自家农活也不耽误,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在方家坡村的示范带动下,今年城固全县羊肚菌种植面积已达7000亩,预计总产量突破1200吨,朵朵羊肚菌为800余户菇农撑起了致富伞。

订单农业架起“致富金桥”

在留坝县马道镇乱石窖村,新翻的泥土泛着湿润的光泽,村民们弯腰移栽南瓜苗的身影与远山构成动人剪影。“这批四月种下的苗子,七八月就能变现。”村党支部书记胡萍蹲在地头查看墒情,去年试种的10亩南瓜亩产超3000斤,让这个深山村庄找到了“短平快”的增收门路。

IMG_258   今年,村里扩大了种植规模,购买了2万株优质南瓜苗免费发放给农户。更让村民吃下定心丸的,是村集体与华凯祥农业公司签订的协议,提供种子、技术,还包销售。“去年我家种了3亩,收入近万元。今年又领了种子,跟着村上干,不愁销路!”村民李保安高兴地说。这种“公司+村集体+农户”的订单模式,既化解了销售风险,又通过集中采购农资降低种植成本,使亩均收益稳定在5000元以上。  望着连片铺展的瓜田,胡萍笑着说:“村上打算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发展50亩,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从试水种植到规模化发展,乱石窖村用两年时间蹚出一条订单农业新路,让曾经“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农产品,如今沿着订单搭建的金桥走向广阔市场。

林下经济绽放“双生花”

略阳县乐素河镇的山林间,正上演着“一地生双金”的产业奇迹。在桃园子村海拔1200米的林地里,30余位村民在淫羊藿苗床间忙碌。“这些‘金叶叶’三年后进入丰产期,亩产值能达到2万元。”技术员指着叶形独特的药苗介绍。该村盘活200亩闲置林地发展林下种植淫羊藿,预计年收益5万元,30户参与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

IMG_259

山脚下的双集垭村,则是另一番丰收景象。现代化大棚内,6万袋菌棒整齐排列,肥厚的平菇簇拥成片。“我们采取‘村集体+企业+农户’的方式,发展平菇4.5万筒,预计产菇10万余斤。下一步,我们还要建设二期食用菌大棚3000平方米。”村党支部书记童丽娥说道。

“我们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产业,积极谋划食用菌大棚、生猪养殖场、中药材粗加工厂等项目,建立‘保底分红+利润分成’机制,让更多村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镇长朱锁锁指向远处的乌鸡养殖场介绍。依托71%的森林覆盖率,该镇构建起以食用菌、中药材、生猪、乌鸡为主的林下经济矩阵,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形成规模效应,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胜势。

如今 ,行走在汉中乡村,特色产业的活力扑面而来。城固的生态种植、留坝的订单农业、略阳的林下经济,三种模式殊途同归:立足资源禀赋,创新产业形态,让土地生金,让农民获利。让传统农业插上特色化、规模化、市场化的翅膀,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加速照进现实。(来源:汉中发布)

责编:曾祥秋

编辑:韩婷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