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腹地,泾洋河畔,镇巴这座嵌于巴山褶皱间的小城,以青山绿水与镇巴民歌闻名。在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还有一种流淌于指尖的古老技艺——镇巴剪纸,它以朱砂宣纸为媒,精雕细琢,剪裁出巴山儿女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
近日,镇巴县人民检察院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寻访小组走进镇巴剪纸坊,与非遗传承人郝明森深入交流。目光游弋于满墙剪纸艺术的海洋,耳畔是剪刀与红纸的低语,心中记录下这项指尖技艺的传承挑战与法治护航的迫切需求,这段寻访之旅,成为了记忆深处一抹难忘的风景。
推开班城老街镇巴剪纸坊的木门时,阳光穿过格窗,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红色剪影。镇巴剪纸传承人郝明森从裱糊台前起身,手中鱼形剪刀还沾着细碎红纸屑。
郝老师的工作台上,一把由他拥有专利权的剪纸工具常年陪伴他在纸上耕耘,刃口映着岁月的光泽。剪纸坊的橱窗里,陈列着郝老师近年来创作的作品,涵盖人物、花鸟虫鱼、民俗风情及热映电影动漫形象等,琳琅满目,风格各异,不仅蕴含着对祖国、家乡的深情厚谊,更折射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据郝老师介绍,镇巴剪纸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在湖广填陕西的迁徙浪潮中,移居到此的苗族、汉族先民将剪纸技艺与巴山地域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镇巴剪纸既包含着中国民间美术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秦巴山区地方风韵,其表现手法独特,形象生动,反映民间生活,见证历史变迁;其题材中更浸润着巴山风情,云雾缭绕的高山草甸、层叠葱绿的梯田茶园、热闹俏皮的民歌对唱场景,乃至苗寨窗棂上的传统纹样,皆在方寸红纸间流转生辉。
座谈中,谈及传承困境,郝老师神色凝重地说:“如今年轻人嫌剪纸赚不到钱,宁愿刷短视频也不愿沉心学习这门技艺。”面对他的担忧,我们告诉他,目前检察机关正在开展的“寻访文物古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镇巴县人民检察院将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深化与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支撑,携手共筑文化根脉的坚固防线。郝老师语调也逐渐欢快起来。
近年来,镇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成立了融文旅与传承功能于一体的镇巴剪纸坊,让游客亲手剪裁喜爱的图案制成纪念品,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与部分中小学联合开发融合剪纸技艺的校本课程,让孩子们在镂刻山花时,种下守护文化根脉的种子。
临别之际,郝老师展示新作《哪吒》,红纸间翻涌的混天绫以螺旋纹勾勒出雷霆之势,阳光穿透层叠的剪纸投射在青砖墙上,那桀骜神将衣袂翻飞似要破纸而出,流传千年的造型元素与当代动画美学在巧妙的融合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恰如非遗保护工作中传统基因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共生共长。
回望班城老街,检察机关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系点”牌匾在日光下泛着金光。那些曾一度面临拆迁威胁的百年作坊,在班城老街改造项目的推动下重获新生,商铺青砖或木结构的门楣上,檀木匾额镌刻的金漆字号与剪纸工坊上方的霓虹灯晕交织成趣,这光影织就的画卷里,分明能听见老铜剪的“咔嚓”声。(来源:镇巴检察)
责编:曾祥秋
编辑: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