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明实践

横山区文旅局:黄土深处的红色印记 肖崖毛泽东旧居

多年来,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陕北的窑洞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静默地矗立着,承载着中国革命最为辉煌而艰苦的岁月。这些深植于黄土之中的独特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更是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的实体体现。

IMG_256

横山区魏家楼镇肖崖村,黄土高原上的一个普通村落,却因闪耀的红色光辉而显得别具一格。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途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工作人员,于8月4日至8月8日在此工作、生活了四昼夜。当时,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任弼时就住在肖崖村李俊臣的四孔接口窑内。

IMG_256

旧居所处地为村西南侧的向阳山湾,由8孔石面土窑洞组成,整体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15米,总面积约600平方米。从左至右分别为毛泽东旧居、办公室,周恩来、任弼时旧居。

当时,毛主席化名李德胜来到肖崖村,与村民促膝长谈,在了解到该区域李姓氏族人口众多的信息后,毛泽东以幽默而亲和的口吻,笑称自己是李姓本家,拉近了与民众之间的距离。

即便身处战乱间隙,毛泽东对于民众疾苦的关注未曾有丝毫懈怠。在极为有限的休憩之时,他始终将百姓的生计冷暖置于心间,亲自向贫困农户馈赠衣物与生活必需品,给贫困农民送衣送物,让医务人员帮农民看病,教育警卫人员珍惜人民劳动成果,爱护庄稼,不许拿群众一针一线。

四天之后,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这里,到了佳县梁家岔与周、彭、任共同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计划,敲响了蒋家王朝的丧钟,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在肖崖的短暂停留,却在村民心中留下了长久的记忆。一首流传至今的信天游《肖崖山上的果木林》深情地唱道:“肖崖山上的果木林啊,根连着那个根,毛主席和咱肖崖人啊,像那鱼水一样亲!”

IMG_256

这首信天游,不仅是对毛泽东与肖崖村民亲密无间的描绘,更是对那段革命岁月中,领袖与人民之间深厚情感的真挚表达。它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让后来者能够感受到那份纯粹而炽热的鱼水之情。

经过岁月的洗礼,旧居逐渐显露出岁月的痕迹。2008年,对旧居进行了全面的修缮,重建了围墙、大门和台基,使得旧居得以焕然一新,同时也为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提供了更好的保护。2018年,肖崖毛泽东旧居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IMG_256

走进院落,一孔孔窑洞依山而建,一眼望过去显得极具乡土气息。院内,古老的石磨静默地矗立,仿佛在低语,诉说着往昔的辛劳与坚韧。简陋的生产工具,虽已斑驳,却依旧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残旧的油灯,虽已不再明亮,却照亮了革命先驱前行的道路。这些珍贵的文物,如同一部部无声的史书,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作为红色教育基地,肖崖毛泽东旧居承载着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的重任。它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资料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吸引了众多游客、学者和历史爱好者前来瞻仰。通过参观旧居,人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当年革命领袖们的生活场景,体会他们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坚定信念与伟大情怀。(供稿:横山区文旅局)

责编:谷可

编辑:雷娜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没有了

已是最早文章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