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八月,正是农忙时节。往年这个时候,黄陵县隆坊镇的田埂地头,常见农民们眉头紧锁:既要操心地里活计,又要牵挂家中稚子。可今夏,这份愁绪在绿意掩映的各村党群服务中心悄然融化——返乡大学生们亮出青春色彩,将服务阵地转化为一间间充满活力的“暑期教室”。
“真没想到,咱村部(党群服务中心)也能变成娃娃们念书、玩耍的好地方!”古路村老党员刘大爷,望着自家孙子在服务中心明亮教室里埋头写作业的身影,笑得格外舒心。
这背后,是隆坊镇党委精准发力,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阵地,迅速编织起一张覆盖全镇的“爱心托管”网络。各村党支部化身“前哨站”,积极动员返乡在读大学生及新入职村“两委”毕业大学生投身其中。短短几周,46名胸怀抱负的年轻人,如同一股股清泉,汇聚到服务乡亲的集体事业中来。他们中,有师范专业的“准园丁”,有农学背景的“新农人”,有精通信息技术的“小专家”,更有满怀热忱的普通学子。他们共同的信念是:用所学所长,为家乡的孩子们打开一扇窗,为乡村的振兴添一块砖。
“以前总觉得乡村振兴离自己很远,是书本上的概念。现在,站在咱村服务中心的讲台上,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睛,我才真正触摸到了‘为家乡做点事’的实感。”在白村党群服务中心,正带领孩子们朗读诗歌的大二学生冯苗苗感慨道。这位来自延安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学生,放弃了高薪暑期家教工作,选择回到生养她的村庄。
走进鲁村党群服务中心,大学生张思恬正被一群孩子“包围”。“看到村里通知招募‘爱心托管’志愿者,想到这些弟弟妹妹们暑假没人系统辅导、陪伴,就觉得这事比实习更有意义,咱年轻人能为家乡做点实在的事,心里踏实。”张思恬一边说着,一边耐心地给孩子们辅导着。孩子们紧锁的眉头随着她的讲解渐渐舒展,眼中闪烁着豁然开朗的光芒。这样的场景,在隆坊镇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开设的各个托管班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据了解,今年黄陵县出台了关于大学生返乡就业及创业创新的13项28条鼓励激励政策,引起广大在外学生的强烈反响。借此契机,隆坊镇党委主动发挥党支部前沿阵地作用,各托管班紧扣“安全看护+素养提升”双目标,课程设计精准对接学生成长需求,志愿者团队既承担课业辅导、秩序维护及课间活动组织等工作,又结合各自专业及特长,增设数学思维、语文阅读等拓展课程。课间组织创意美术、舞蹈表演等活动,在完成暑假作业的同时,融入了安全自护教育、心理健康课程,激发了儿童学习兴趣,培养了审美情趣与安全意识,全方位促进儿童成长。
返乡大学生的助力,为乡村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创意。在隆坊街村,大学生们策划了“家乡美”主题绘画展和“小小朗读者”比赛,老党员王大爷看着孙子在大学生指导下的绘画作品,乐得合不拢嘴:“这些娃娃们带来的新东西,让咱村娃的眼界都不一样了,连我们这些老农民都跟着学呢!”大学生们还与村干部、老党员围坐交流,结合在外求学所见所闻,对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提出充满青春视角的建议。
昔日的党群服务中心,如今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第二个家”,也是家长们放心的“安心港”。孩子们清脆的“哥哥姐姐明天见!”,那份亲近与依恋无需言表。托管班不仅解决了280余户家庭的燃眉之急,更悄然重塑着党群关系的肌理。一位常年在外务工的母亲在视频中感激地说:“看着娃娃在咱村部里头写字画画,还有大学生们教着,心里头那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党组织真是把好事办到了我们心窝里!”
黄陵县隆坊镇这道由党群服务中心延伸而出的“红纽带”,一头系着党心为民的深情,一头系着青春报乡的赤诚,当青春力量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蓬勃奔涌,乡村的夏天便不再只有烈日下的焦虑等待,孩子们稚嫩的笔触,描绘的正是青春力量反哺乡土所点燃的希望之光。(供稿:黄陵县委组织部)
责编:曾祥秋
编辑: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