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旬阳:“大筒子戏”传薪火 传统剧种焕生机

近日,在旬阳市祝尔慷广场的舞台上,大筒子戏经典曲目《张三李四》正在上演,台下观众感叹:“这跟我小时候听得一模一样!”谁能想到,十几年前,“大筒子”还只是《旬阳戏剧志》里的几行文字,和白发老人脑海深处的回响。

IMG_256

收集整理抓保护

大筒子戏是安康地区的特色地方小戏,因主奏乐器“大筒子胡琴”得名,又称“拉胡戏”“筒筒戏”,常与八岔戏同台演出,民间俗称“二棚子”。其演出融合民间歌舞,内容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和民间传说,台词通俗,曲调细腻优美且自由活泼,曾在安康汉滨、旬阳、汉阴等地广泛流传,深受群众喜爱。据记载,其传统剧目有120多个,多为短小折戏,《旬阳戏剧志》中也录入十多个“大筒子”(二棚子)剧目。然而近几十年,大筒子戏演出稀少,濒临失传。

2015年,旬阳市太极城民间艺术有限公司成立,他们专注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安康市启动濒危剧种保护工作后,公司团队四处搜寻资料、收集剧目,还带着录音笔和摄像机翻山越岭,寻访仍能哼唱的老艺人,将尘封的唱腔一一记录,再回到排练厅反复琢磨、加工改编。

为让剧目真正“立”在舞台,他们请来当年的老艺人坐镇指导,手把手传授身段与眼神技法;青年演员则夜以继日苦练台步、勤练唱腔。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不仅《张三李四》《过河》等十多出传统折子戏复排成功,《彩礼》《明日富豪》等二十来部新编小戏也已搬上舞台,新创的八岔戏《河边浪漫曲》《中秋月难圆》等同样成功上演。

此外,公司还专门组建乐队,录制了演出剧目的音乐伴奏,还深入挖掘、研究制作剧中服装道具,既坚守传统“风味”,又融入新的“品味”,让舞台上的“大筒子”戏更具艺术性、观赏性,也更受观众喜爱。

薪火相传焕生机

作为民间艺术公司,旬阳市太极城民间艺术有限公司始终以传承弘扬民间艺术为己任,十余年来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在汉调二黄、民间戏曲、皮影、社火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获社会认可。

“安康濒危剧种(大筒子)公益惠民演出”启动后,公司一方面组织全体演职人员系统学习大筒子的起源、艺术特点及表演技巧,选拔10多名优秀青年演员重点培养,聘请老艺人不间断辅导,着力打造热爱传统、能演会传的新一代“传承人”;另一方面,相关团队积极推进剧目搜集整理、加工创作与排练,编排了三台兼顾传统与新创、兼具教育性与艺术性的专场节目,在音乐、服装道具等环节精雕细琢。

目前,演出已在汉江两岸的汉滨区、旬阳市开展100余场次,深受观众喜爱:老年群众感慨久违的乡音重现,倍感亲切;游客则称赞当地文化底蕴深厚,戏曲与山水相映成趣,让游览成为独特的精神享受。这场惠民演出,不仅让“大筒子”戏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更以文化之力助推着地方振兴。

创新发展出成果

如今,濒危剧种的抢救保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对民间艺术团体而言,这正是发扬光大传统戏曲的良好机遇。旬阳市太极城民间艺术有限公司将积极配合做好稀有剧种调研和记录,更积极投身传承与保护工作,坚持创新发展,推动其不断发扬光大。

抢救挖掘,建立数字资源库。聘请市内资深专家,带领公司年轻骨干深入旬阳市濒危剧种流传区域,走访挖掘,开展民间艺人唱腔记录、戏曲表演、剧本搜集或翻拍及相关器物征集等工作,形成文字和视频资料,建立地方濒危剧种数字资源库(如旬阳“八步景”、旬阳曲子等)。

创编剧目,深入基层演出。围绕“大筒子”等濒危剧种的传承保护,聘请民间艺人作为基地专业教师带徒传艺,复排、改编濒危剧目并搬上舞台,广泛深入基层演出。力争每年复排或新创5个左右传统剧目、10个左右新编剧目,创作一台完整的“大筒子”新剧目;年深入镇村、社区、学校、企业、敬老院及旅游景区演出50至100场次。

培养人才,强化传承保护。以公司演艺团全体青年演员为培养对象,制定“培养计划”,坚持不间断开展戏曲人才培养,使公司成为安康市濒危剧种传承基地,让地方戏曲这一优秀民间艺术瑰宝得到有力保护,流传久远、大放异彩。

IMG_257

从濒危剧种到舞台上的鲜活绽放,从老人口中的遥远回响到如今老少共赏的热闹场景,“大筒子”戏的新生,是一代代守护者用热爱与坚守写就的答案。未来,随着传承的接力、创新的探索,更多裹挟着汉水气息与山野灵韵的乡音,必将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持续唱响,让更多人听见传统戏剧的力量,看见旬阳优秀文化的根脉。(周显明)

责编:谷可

编辑:刘佳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没有了

已是最早文章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