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黄龙县崾崄乡马蹄掌村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以“民声”定“民生”,在细微处彰显治理温度,于关键时展现担当作为。让每一项举措都紧扣民声,让服务从“纸上规划”落到“群众身边”。
用“实干尺”量实举措,让服务“不跑偏”
“太好了,这下再也不用发愁最近吃水难的问题了,感谢村委会!”这是黄龙县崾崄乡马蹄掌村村民刘玉荣对村委会的生动评价。原来,该村村民在“问题墙”上反映问题不到一个周后,困扰村民们一段时间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今年天气的持续干旱给马蹄掌村新市街村组吃水带来了极大困难,本来该村水源就不是很足,加之持续的干旱使蓄水池水量供水困难,村委会得知情况后,组织人力、机械从附近村庄拉水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这是马蹄掌村问题墙上的一个缩影,“回音壁”上群众点评的“满意”字样,就是对干群“连心桥”最好的回馈。据了解,“问题墙”对照民声清单,由村委会牵头,整合网格员、无职党员、志愿者等村级力量成立“解忧专班”,通过征求意见、走访入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全面收集居民群众意见,针对清单实行“销号管理”。
“紧紧地和老百姓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马蹄掌村全体党员干部的心声。通过‘问题墙’这面镜子,党员干部才能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履行权利和义务,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村支书黑安荣说。
用“倾听尺”量准需求,让民声“无遗漏”
时下,正值菌棚采收繁忙期,来到崾崄乡马蹄掌村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地,34座大棚整齐排列,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正有序忙碌着,套袋、制棒、运送……菌棒在工人手底下快速翻转,不一会儿,一排排菌棒整齐地摆放在大棚里,散发着淡淡菇香。
由于气温快速回升,蘑菇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成熟的蘑菇如果在最佳时间得不到采摘,将会大大影响其品质和价格。为保障成熟的蘑菇及时得到采摘,马蹄掌村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来到基地开展采摘蘑菇的志愿服务。一大早,党员志愿服务队便与工人们便忙碌起来。党员志愿服务队在听完菇农的讲解后,分散到各个菇棚,化身“采菇小能手”。大家干劲十足,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左手提篮,右手抢摘,用菇农讲述的“一看二选三采”的采菇技巧,一颗颗新鲜的蘑菇很快被摘下,装满了一篮又一篮。
“我们以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为出发点,切实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落到实处,全力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马蹄掌村党支部书记黑安荣说。
用“反馈尺”量暖民心,让温度“可感知”
马蹄掌村村民阙中良今年已经近八十岁,子女都在外务工,保障老人日常生活问题就成了驻村队员最关心的事情,考虑到情况特殊,马蹄掌支部决定将这个问题不“上墙”,但必须要有“回音”,因为每一位村干部、驻村队员都默默地将它记在“心墙”上。从此无论是驻村队员还是村干部,隔三差五就会到老两口家中了解情况,并为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事情,老两口也习惯了他们的到访,每次总要拉着他们絮叨好一会。这样的“小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但只要是对群众有利的“小事”,村干部们都不会有丝毫懈怠。“7月10 日下午,马蹄掌村五保户崔栓成因病住院无人照料,村委及时送医,并安排每天 200 元专人陪护;8月 9 日,村民苗耐宇拖拉机故障,村委专程到县城购买配件…”这些是马蹄掌村党支部书记“问题墙”上的片段。面对问题,每次走访,归来后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分类梳理,制定解决方案,再由干部反馈给群众。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说明情况、解释原因,并明确答复时间,让群众安心、放心、舒心。
用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黄龙县崾崄乡马蹄掌村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以“亲民化”改造为重点,通过“问题墙+回音壁”,找准群众所需所盼,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营造清风正气的乡村社会环境。让群众从“问题解决”中感受诚意,从“细节完善”中触摸温度,让民声之“尺”真正量出民生幸福的厚度。(刘 俊)
责编:曾祥秋
编辑:刘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