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市委宣传部、市委政研室(改革办)、市委理论讲师团、市卫健委联合主办的安康市卫生健康系统“学习全会精神、深化安康医改、展示卫健风采”宣讲会在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岚皋县卫健局选送的宣讲作品《小镇中医人》深情讲述孟石岭镇卫生院院长杨志锌扎根基层传承中医服务群众的故事,受到一致好评。宣讲员章橙以精彩的表现获骋安康市卫健行业宣讲员。
1987年,当其他孩子还在唱着“小燕子,穿花衣”的时候,这一句句“中医汤头歌”却成为5岁杨志锌儿时歌谣。杨志锌的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草药先生,受到父亲影响,中医药这颗种子早早地在他心里扎了根。
1997年,杨志锌如愿以偿考上宝鸡中医药学校。走出巴山、翻过秦岭,报到那天,父亲殷切嘱咐道:“你可要好好学,我们大家都指望着你啊”!
由于成绩优异,杨志锌一毕业就被西安一家大的中药制药厂招录,月工资是在家乡上班的四五倍。在日常与父亲的联系中,了解到家乡村民“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再一想到父亲的嘱托以及中医药的好处,杨志锌毅然决定,放弃现有工作,回到家乡,当一名中医。
被分配到孟石岭镇卫生院后,他接诊的第一个病人,便是腿有残疾的缪大哥。40多岁的缪大哥住在离集镇十多里的山上,10年前因矿难受伤,妻子也离家出走,只有13岁的儿子与他相依为命。初诊时,杨志锌按缪大哥自述的胃病症状给他开了5副“柴胡疏肝散”。一周后,杨志锌见缪大哥没有再来,就觉得药是不是没有效果。他反复复盘自己诊断缪大哥病情的过程和结果,认为很有必要去回访一次。此时,正值天寒地冻,屋外下着大雪,杨志锌骑上摩托车就走,骑了3公里的大路,又走了40分钟小路,才赶到缪大哥家。
一间房,土墙屋,木板床,柴火堆,几乎是缪大哥的全部家当。缪大哥躺在床上,13岁的儿子正守在火塘边为父亲熬药。原来,缪大哥想着家里没钱,每副药就多熬了两次,5副药下来便可多服两三天。一问效果,却不理想。杨志锌顿觉惭愧万分,心里一个劲儿地谴责自己:要是自己的医术再精湛些,缪大哥就能少受点罪。
杨志锌赶紧给缪大哥号了脉,得知他还有发热、心烦、睡眠差的症状时,杨志锌立即想到:这不就是“清营汤”的主症吗?原来这病根在血不在胃。于是立即返回院里重新开了方,抓了药,给缪大哥送来,说啥也不要缪大哥的钱。等他再次踏上归途,天已向晚,路上的雪积了厚厚的一层,虽然天气寒冷,但是杨志锌和缪大哥的心里都暖了起来。
两周后,缪大哥精精神神的提着自己种的菜找到杨志锌,一个劲儿的把菜往杨志锌怀里塞,嘴里不停地感谢和夸赞杨志锌开的药效果好,是个负责任的好医生。
从这次起,杨志锌便下定决心,要继续钻研学习,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他白天接诊病人,晚上复盘翻书,又先后系统学习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针灸学等课程。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诊疗水平日渐提升,解决了很多老百姓的疑难杂症。
前进村村民张翠芝,今年57岁,患支气管哮喘十余年,平常走几步就喘,沾生冷就咳,即使是夏天,吹一下风,沾一点凉水,吃一瓣橘子,都会发病,冬天更为严重,整个人感觉就像浸泡在冰水里面一样,这在农村,几乎就是个废人。张翠芝没少接受治疗,就近的医院都跑遍了,然而收效甚微,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时常哭诉还不如死了算了,免得给后人添麻烦。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别人的介绍下,张翠芝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杨志锌,伸出两只肿胀的满是针眼的手背,有气无力地说,“杨医生,我这病都十几年了,每个月有一半时间都在挂针,你看还有没得救?”杨志锌感受到了张翠芝内心的绝望,一边言语鼓励开导她,一边详细的完成了望闻问切,此时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给了杨志锌底气和思路,他初步诊断张翠芝为脾肾阳虚、寒饮伏肺型喘症,于是他开了桂枝加附子汤、三拗汤合方。五剂服下,张翠芝咳喘明显得到缓解,这也让张翠芝看到了希望。接下来的治疗杨志锌决定采取冬病夏治法,并为其制定了先祛邪后固本的长期治疗方案,重点在春、夏、秋三季,用中药汤剂温肺化饮、温肾助阳,配合针刺艾灸、呼吸导引、饮食起居调养,经过长达一年半的治疗,张翠芝咳喘症状竟完全消失,目前,已经能够肩挑背扛的下地干活。
“要不是杨医生,我坟上的树都碗口粗了!”如今一提到杨志锌,张翠芝就激动的眼泪直转,这眼泪中包含着多少高兴和感激啊!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更好的推广中医,担任孟石岭镇卫生院院长后的杨志锌在全院开展了“传帮带”活动,将自己多年来收藏的医学典籍、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拿出来全院共享,为了大家能够熟练掌握针灸技术,他常常一边和同事们讨论,一边相互给对方针灸来感受针感。6年过去了,院中医馆由当时的杨志锌1人支撑,发展到现在的5人工作小组。中医药年收入从以前的0元增长到近百万元,全院总收入实现翻番。杨志锌也先后获得“全县十佳医生”“全县中医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杨志锌,一个小镇中医人,扎根农村,立足中医,以仁心施仁术,二十年如一日,不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吗?
现如今,岚皋县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县医院建成了国医堂,县中医院创建了全国邓久清名老中医、孟河医派传承工作室,镇卫生院设立了中医馆,村卫生室开了中医阁,一大批中医药人才崭露头角,他们用中医仁术服务群众,用坚守热爱传承创新。发展中医、传承中医,着力满足“方便看中医、放心吃中药”的民生期盼,我们需要更多像杨志锌这样的中医践行者和中医传承者,共同奋力书写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岚皋新篇章!(供稿:岚皋县孟石岭卫生院)
责编:刘涛
编辑:李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