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伏羲作琴,源远流长

在浩渺的中国上古传说中,伏羲是点亮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他观天察地,推演八卦;结绳记事,创制文字;教民渔猎,定人伦之序。而伏羲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传奇,则是他取桐木为身、蚕丝为弦,制成了华夏第一张琴。《世本·作篇》载:“伏羲作琴,以和神人。”寥寥数字,勾勒出一个神话与历史交织的瞬间——琴,自此成为贯通天地、调和阴阳的载体。

IMG_256

传说中,伏羲制琴的灵感源于对自然的敬畏与哲思。他以桐木为琴身,因其“木性温润,可纳天地之声”;以五弦定音,对应五行(金木水火土)之律;琴长三尺六寸六分,暗合周天之数。这把琴不仅是乐器,更是一套宇宙模型:琴头圆象征天,琴尾方象征地,琴身中空如人立于天地之间。从此,琴声成为华夏先民理解世界的密码——音律与天道相通,艺术与哲学相融。

天地人伦的文化密码

伏羲制琴的传说,实则是中华文明基因的隐喻。中国传统音乐从诞生之初,便承载着超越娱乐的精神使命。《礼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古琴的构造、音律与演奏礼仪,无不浸透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琴面十三个徽位对应十二个月加闰月;右手弹拨为阳,左手按弦为阴;一曲《幽兰》可摹空谷回响,一首《流水》能现江河奔涌。古人抚琴前必沐浴焚香、静心澄虑,只因琴音是“与神明对话”的媒介。

这种精神传统在儒家文化中得以升华。孔子周游列国必携琴瑟,将“乐”与“礼”并列为教化人心的双翼。《琴操》记载,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感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古琴由此成为士大夫精神的象征:诸葛亮空城抚琴退敌,陶渊明挂无弦琴寄意,嵇康临刑弹《广陵散》诀别……琴声中,藏着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也暗含“穷则独善其身”的超脱。

IMG_256

千年不绝的精神吟唱

从伏羲五弦到周代七弦,古琴形制的演变映射着文明的进阶。唐代曹柔创减字谱,让琴曲得以传世;宋代《太古遗音》收录琴论,将演奏升华为“心法”;明清流派纷呈,《平沙落雁》《阳关三叠》成千古绝响。古琴文化如同一条隐形的长河,虽历经朝代更迭、战火离乱,却始终在竹林茅舍、宫廷书院间流淌不息。

20世纪中叶,古琴一度面临传承危机,全国能弹奏者不足百人。但随着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非遗,这古老的乐器焕发新生。当代琴家龚一、李祥霆等人将古典琴曲注入现代诠释;年轻一代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酒狂》《梅花三弄》,让千年琴声走进地铁站、咖啡馆。更有先锋音乐人以电子合成器重构古琴音色,探索传统与未来的对话——伏羲的琴,始终在寻找新的知音。

IMG_256

琴声永续,文明长青

今日重提“伏羲作琴”,绝非沉溺怀旧,而是思考如何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在苏州博物馆,VR技术还原古人“竹林弹琴”的场景;在敦煌研究院,AI算法破译古谱《敦煌琵琶谱》,跨界移植为琴曲;故宫博物院推出“古琴数字库”,轻触屏幕便能赏析唐宋名琴的断纹与铭文……科技赋能之下,传统文化展现出惊人的可塑性。

当年轻的手指再次抚过七弦,伏羲留下的不再是神话,而是一个依然跳动的文化基因——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传统,永远面向未来。(来源:晨兴创文)

责编:李凯琴

编辑:王晴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