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西安外国语大学:耕耘友谊 “让”我们一起迎接下一个60周年!

“和善的微笑、高贵的品格、无私的奉献、对中华文化深入血液的热爱”,提到让·德·米里拜尔这位法国老人时,人们常常如此评价。时光飞逝,他离开我们已经第九年了。如今,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我们怀揣着无尽的思念,再一次回顾这位被称为“中国好人”的洋教授的故事。

IMG_256

“心地澄澈,不求回报”

出身法国贵族世家的让,本可以享受优越的生活,却选择了清贫,选择去到需要他帮助的地方。1976年,57岁的他来到西安外国语学院(现更名为西安外国语大学)任教,成为学校法语专业建立以来,首任官方派遣的外籍教师。

在西安的这些年,让先生自己出资,先后不仅介绍和资助了50多个学子赴法学习,并且资助了西安不少医生去法国留学讲课或从事科研工作。同时,他还说服法国卫生部门的官员,想方设法给这些留学的医生们提供奖学金。然而,如此乐善好施的他,对所资助的学生只有唯一一个要求:学成后一定要回国,报效祖国,为自己的民族做事。多年之后,让先生在接受西安晚报采访时说道:“医生的职业能拯救人的生命,帮助一个医生就等于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另外,中医的博大精深西方人不了解。帮助中国大夫到国外去,一方面可以学习更先进的现代医学,同时把传统中医的精华带到国外去发扬光大,中西结合,将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 让先生还用自己的中文名字创立了“米睿哲中国爱心助学奖金”,从2011年开始,资助了陕西安康石泉县喜河小学13位贫困小学生完成学业,共计2万元。

除此之外,八十年代时,他也常常把自己为数不多的工资换成十元的零钱,晚饭后骑着自行车到街上接济行乞者。他的遗嘱中亦写道:“在我卧室床头柜里和中国银行两处有一些现金、储蓄、有价证券。在我离开人世后,请将这些现金、储蓄、有价证券用于帮助中国孤寡老年人及无力支付医药费用的病人……”

然而,让先生自己十分朴素节约。他一双皮鞋穿30年,几乎每件衣服都穿了十年以上,经常吃一块多钱一包的华丰方便面。他资助的一位学生李斌曾说:“让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生命的路,往前走就对了。”让先生正是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人追寻的意义与价值,或许就是持久、永恒的善良,时刻保持心地的澄澈。

IMG_256

“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让的书桌上,常常能见到一摞摞论文与资料。资料上有用汉语和法语两种语言所作的注释,还有钢笔所画的概图。这些都是他日常研究工作所用的材料。来到中国后,让在我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先生的建议以及个人兴趣的驱使下开始了针对陕西明代地方文官制度的研究。作为一个初学汉语的外国人,让凭借他坚强的毅力以及友人的帮助终于完成了《明代陕西地方官吏制度》的编撰。历时六年的著作成功填补了法国汉学界的明代历史空白,在法国学术界引起轰动,在翻译成中文出版后成为了我国第一部研究明代西北地区断代地方史的著作。

除此之外,让先生对中医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先生在中医的研究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医生朋友,在朋友提供的第一手资料的帮助下,他以西方人的视角写下了《简明中医外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与传染病》两部著作,将传统中医带去了法国。

除了这些学术研究上的成果,让先生的日常生活中也体现着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据友人回忆,他家里陈列着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那是让的学生和朋友们送给他的礼物,也是他最为珍视的财富。苏新华先生回忆与让先生相处的时光,一个片段让他印象深刻——两人讨论《道德经》第一章便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让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严谨认真的态度让苏新华震惊不已。

曾有人问他为什么放弃法国优越的生活条件而留在中国?让回答道:“中国人的智慧和善良吸引我到中国来。”正如他在赞颂中国人的诗中所说:“走近中国人,就是探索上天赋予这个民族惊人的智慧,其卓越的思想早已让历史流芳”,让乐习中华文化,敬仰中国古代圣贤,他了解中国,扎根中国,爱上中国,更热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一个“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人

这样一位一生甘于奉献、乐善好施却不计回报的老人也始终默默地支持着中法两国文化交流传播的工作。

1976年9月按中法文化交流协定,让先生由中国国家教育部派到西安,在我校法语系任教。“1976年刚来的时候,还没有电教设备,他自己掏钱,通过自己在香港任教时的关系,买了几十台‘砖头录音机’发给法语系的教师们。” 1984年退休后继续留在这片他怀有深厚感情的土地,一方面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一方面积极促进中法间的文化交流。

为表彰让在中法文化交流中做出的杰出贡献,1994年5月5日,法国驻华大使弗朗索瓦•普莱森专程来到西安,代表法国总统将拿破仑勋章授予让。让又立即转赠给了西安外国语大学永久收藏。他说,这份荣誉是在与中国人友谊合作中获得的,应该与中国人民一起分享。“将这枚勋章永远保存在中国,让中法文化交流就像这枚勋章一样永远流传。”随后,西安外国语大学为感谢让为学校法语专业的教学和建设以及对中法文化交流事业所做的贡献,特别授予让为终身名誉教授。

2014年5月20日,法国驻华大使白林女士专程拜访了让·德·米里拜尔先生,亲切询问了他的生活起居情况,对他一生为教育事业的奉献和取得的成绩做出高度肯定,同年,让先后被评为“陕西好人”和“中国好人”。

“面向未来,耕耘友谊”

在百度百科“让·德·米里拜尔”的词条中,书写着这样一段话:“‘让’ 是朋友和学校师生们送给他最简洁的尊称,让的遗愿是,将遗体捐赠给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爱中国,二十一载,矢志不移;重友谊,始终如一,堪称楷模。”先生孑然一生,奉献一生。他,已然不仅仅是一位教育家、汉学家,他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是中法文化交流的促进者,更是一位用生命诠释爱与奉献的伟大的人。他的精神,宛如永不熄灭的火种,温暖每一个人的心灵,宛如屹立不倒的灯塔,照亮每一个人前行的路。他的精神,会在西外乃至整个中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IMG_256

随着新年钟声敲响,我们来到了2024年,亦迎来了中法建交60周年。回望一个甲子的光阴,重读让先生的人生故事,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越来越能验证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间交流非常重要”,以及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西安外国语大学雁塔校区让先生的纪念碑上篆刻着“耕耘友谊”四个大字,面向新时代的风云际会,秉持初心,耕耘友谊,积极应对,有所作为,下一个60年,中法携手合作,必将再创辉煌!(顾思祺 殷沛茹 庞宇)

责编:卓西玲

编辑:李清风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