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构建课程体系,落实核心素养

构建课程体系、落实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教育的重要方向。同时也关乎着学校办学体系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一)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应与国家教育方针和学生发展需求相契合。

目标应涵盖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塑造等多个方面。

(二)整合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包括学科知识、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等。

1.完善课程体系

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和完善。例如,可以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如《可爱的榆林》、《足球教学》、《腰鼓》等充分挖掘了本镇历史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爱镇的热情;我们也引入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足球教学》我们不仅仅在课堂上教踢足球的技能,更多的是融入绘画足球的美术技能;后勤保障的组织能力和爱劳动的习惯教育;充满激情的广播稿广播、活力四射的啦啦操表演,这都凝聚力爱班集体、爱学校的集体主义。

2.整合学科内容

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学科间的有机融合。通过整合相似或相关的学科内容,形成综合性的课程模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可爱的榆林》将美术绘画、剪纸、吹拉弹唱的表演,动听的信天游音乐艺术融为一体,奏响了古城榆林的《榆林美》。

3.注重学科内逻辑关联

在每个学科内部,也要加强不同主题、模块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设计递进式的问题或任务链,确保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如《可爱的榆林》从认识榆林到榆林的发展;从榆林的小曲到榆林的信天游;从榆林的小吃羊杂碎,果馅等到驰名全国的干炉,碗托、凉面;从红石峡不壁文化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镇北台,无不展现出榆林的人杰地灵,成为唱响全国一张靚丽的名片,更加避免碎片化和重复,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4.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评议结合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①创没情境式教学:教学时从导课,过渡,学习新知,拓展延伸,布置作业等方面,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或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一种完整闭环的情境中感知、学习和体验。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易参与师生合作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②“先议后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先进行思考、讨论和交流,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③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这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分为若干小组,共同完成任务,通过互相讨论、协作和交流,达到学习目标。一般采用“八个一”(即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说一说、补一补、记一记、汇报一下,评一评)学习模式来完成,效果甚佳。

④游戏化教学‌:将游戏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和互动。比如:唱一唱、跳一跳、演一演等形式,将相关内容与游戏巧妙融合,达到娱中有乐,娱中有获。这种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⑤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尤其是视频播放,PPT展示等,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同时,也要关注信息技术对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引导他们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飞夺泸定桥》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一一视频播放,生动地再现大渡河的险,铁索的寒,攻城的坚,也充分再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这不仅丰富教学手段,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

5.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小学阶段,评价体系不仅从成绩上分析,更主要的是从学生道德品质、平时表现、劳动习惯、社会交往等综合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且与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形成了”愉”评价系列体系。对于近年来“双减”政策落实下,我校对一、二年级采用游园式无纸化“愉评价”收效甚佳。

二、落实核心素养

1.理解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表现,也是彰显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确定核心素养的目标: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明确各学段、各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确保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实施有明确的指向性。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具备的品格和能力。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2.融入课程体系

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等。确保每门课程都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3.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校利用重大节日组织清明祭英烈,重游一大旧址,走进部队感悟国防,远足旅行等社会实践性活动,为学生“扣好人生笫一粒扣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营造育人环境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以”一校四品”为主,渗透了“德润校园”、”礼浸校园”、“足球校园”、“书香校园”的四品元素,又融入“红色镇川”和”红色镇小”历史文化,并且注重学生的情感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学校每年举办重大节日活动:校园艺术节、校园科技节、校园感恩节、校园读书分享会、校园运动会等等,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校园充分挖掘了30多钟特长,开办了足球社团、街舞社团、书法社团、绘画写生社团、二胡,葫芦丝社团、口风琴社团、非洲鼓社团、烹饪社团、皮影社团等,丰富了校园生活,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构建课程体系、落实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探索。通过明确课程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机制等措施,我们可以逐步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同时,通过理解核心素养内涵、融入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和营造育人环境等途径,我们可以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者:榆阳区镇川镇中心小学  姜良龙)

责编:杜鹏飞

编辑:李清风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