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广电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聚焦建设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目标,以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为抓手,以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为引擎,以文旅农商交体养一体化发展为重点,持续深化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六新建设”“八大行动”,全市文旅市场繁荣增旺,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守正,非遗保护体系持续健全。评审公示第八批市级非遗项目26个,认定第三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1名,实施省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非遗专著《汉中藤编》《羌族精神阐释》出版发行,市文化生态保护建设服务中心获批成立。出台《“非遗在社区”示范点建设指导意见》,《汉中藤编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完成草案起草,调研报告《守正创新 融合发展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新光彩》在省级刊物发表,省、市主要领导对汉中藤编“五种模式”做出批示,省人大对汉中贯彻非遗“一法一条例”给予充分肯定,汉中非遗保护工作经验在全省交流。
赓续,非遗传承队伍不断壮大。坚持以人为核心的非遗传承,举办藤编、架花、羌绣、羌编等非遗培训40余期,8名传承人参加全省“编织技艺高级人才研修班”,黄官社区、谢家井社区被命名为省级“非遗在社区”示范点。新增省级乡村工匠名师4人,国家级3名,占全省四分之一,7件汉中藤编作品在国家非遗馆展出,古老技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融合,“非遗+”激发传承发展动力。发挥非遗联席会议机制优势,推动非遗多业融合、双向赋能。联合教育部门推进非遗进校园示范点创建,创新开展非遗校园传承“六有”建设、“点单式”服务。联合人社、科技部门支持设立非遗教学实践基地、培育中青年人才,“汉中藤编师”“西乡秦巴茶工”“宁强羌绣工”评为省级劳务品牌,汉中藤编、簧石弓箭团队列入市级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名单。深化非遗校地合作,《汉中藤编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等4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研究课题,《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编织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虚拟创新》获得国家文旅科技创新研发立项。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大力推宣非遗美食“汉家菜”,“非遗一图游”小程序上线运行,“汉江之源 羌族故里”体验之旅列为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赋能,非遗特色产业日趋兴旺。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以非遗特色产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实施“加强非遗活态保护利用行动”,18家企业纳入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名单,申报汉中藤编小镇等“十五五”重点项目16个,“汉中藤编”区域公用品牌战略发布,创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基地3个,2家非遗工坊获得省创意产业扶持资金,3家评为省级优秀非遗工坊,“汉风”棕叶扇、藤编首饰、羌绣公交卡等文创产品推陈出新,《汉中藤编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
传播,非遗凸显汉风古韵魅力。陕西省首届“守艺人”传统手工技艺非遗大展在汉中圆满举办,油菜花节非遗展、全国桨板联赛非遗集市、“非遗闹古镇、欢乐过元宵”等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丰富多彩。镇巴民歌、略阳罐罐茶受邀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全国民歌展演,汉调桄桄三次登台央视《2024戏曲春晚》《天下第一团》等栏目。联合汉中日报、学习强国平台开设《汉中非遗》《走近非遗传承人》专栏,推出城固架花、镇巴渔鼓等网络慕课,汉中非遗传播面持续拓宽,成为厚植文化自信、增进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供稿: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曾祥秋
编辑: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