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作为陕北民俗文化名村,赤牛坬景区近日迎来一年一度的清明捏面燕非遗传承活动,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景区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这场延续千年的民俗,不仅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更以文化为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活力。
在村民王小利家的窑洞院落里,弥漫着麦香与欢声笑语。几个巧手婆姨们围坐案前,粗粝的指尖揉捏着面团,剪刀翻飞间,一只只展翅欲飞的“面燕”跃然掌心。
“咱们陕北地区,年年清明节的老传统就是捏面燕,家里有老人捏的送‘老燕’,小孩子捏的送‘小燕’。”王小利告诉记者。
“老燕”驮“小燕”象征孝道,“鱼形燕”寓意年年有余,十二生肖系列则是年轻人的新创意。活动期间,村内屋檐下、枣林中挂满面燕串,游客可随手摘食,金黄的面燕与古朴的窑洞相映成趣,成为独特的“可食用景观”。
据悉,佳县“面燕”制作可追溯至明代戍边军屯时期,面燕制作工艺繁复,需经和面、发酵、捏塑、蒸制、着色等七道工序,全凭经验掌控酵碱比例与火候。“00后”的马雨欣是赤牛坬景区的一名讲解员,此刻也在老师傅们手把手的教授下,捏出了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陕北人,一直看父辈们捏这些东西,但是自己从来都没有上手过,第一次上手觉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还是很难的。我觉得捏这个‘面燕’可以传承老一辈的精神,对我们新一辈还是很有好处的。”马雨欣说。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赤牛坬村愈发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举办各类民俗活动,让捏面燕等非遗项目重新焕发生机。赤牛坬的“面燕”,捏的是千年民俗,塑的是文化自信,当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这片黄土地正以独有的方式,书写着“软文化成就硬实力”的鲜活篇章。 (来源:佳县发布 记者:李美美 拓如一)
责编:谷可
编辑: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