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的少先队员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这里,我们将上一堂特别的少先队活动课……”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小鹿姐姐站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广场上,向全国的孩子们介绍宝鸡青铜器的魅力。
这堂课是央视与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共同推出的“博物馆里的历史课”系列少先队队课,计划由主持人小鹿姐姐带着少先队员们走进全国9家博物馆,开展特别的少先队活动课。
第一站,小鹿姐姐一行来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步入其中,小鹿姐姐变魔术一般拿出了一本历史教科书。“这本书封面上的文物,大家知道是什么吗?”“青铜器”“何尊”……参与录制的宝鸡高新第三小学教育集团的8名学生争先恐后地答道。
“是的,它叫何尊。”站在何尊跟前,小鹿姐姐继续介绍道,何尊铸造于公元前1038年,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最奇特的地方是底部有“宅兹中国”四个字。
“考古人员在铭文中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无异于揭晓了埋藏几千年的历史谜底。这是目前已知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助理馆员陈皓敏介绍说,现在的“中国”指的是咱们的国家,何尊里的“中国”指的是天下的中心。两者在概念内涵上有所区别,但在文化和历史脉络上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和现代国家的双重身份。
“你们知道青铜器刚刚被铸造出来时是什么颜色吗?”小鹿姐姐再次抛出了一个问题。“黑色”“白色”“绿色”……学生们认真地答道。
“金色?”看着刚铸造出来的青铜器模型,学生们疑惑地问道。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工作人员解释说,自然界本没有青铜,是先民用铜和锡、铅熔铸而成。因此,刚铸成时,青铜器带着金箔般的光泽。长期的氧化,它才被慢慢蒙上了绿锈。另外,不同的合金配比,埋藏的土壤差异,也让这些古物有了各自的容颜,有的发绿、有的发白、有的发黑,甚至有的发蓝。
“青铜器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但它带给我们的影响依旧源远流长。至今,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跟‘尊’有关的词语。谁能组一个跟‘尊’有关的词?”小鹿姐姐继续问道。
“尊贵”“尊敬”“尊重”“尊严”……一个个词语从学生们的口中说了出来。
就这样,小鹿姐姐与宝鸡高新三小的学生们在游历青铜器博物院的过程中,寻找到了一份特殊的缘分:3000多年前,“中国”两个字被镌刻在何尊的底部,埋在泥土之中;3000多年后,埋藏它的泥土以及与它相连的960多万平方公里都被命名为“中国”。
“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里面藏着数不尽的知识。”“文化是自信的根基,博物馆是这座根基最宏伟的宝库和见证。”……我市相关教育人士表示,博物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他们将把课堂延伸至博物馆,引导学生参与文博研学活动,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达到启智润心的育人成效。(来源:宝鸡日报教育周刊)
责编:曾祥秋
编辑:王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