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易》云:“君子以俭德辟难”;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写道,“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些名言警句都强调了勤俭节俭对于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意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俭一直被视为修身之要、齐家之策、治国之道,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勤俭节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者理应得到尊重和回报。勤俭节约是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是对劳动者的尊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同时,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人们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勤俭节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首次使用 “艰苦奋斗” 这一概念,积极倡导勤俭节俭,带领群众自力更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落后的生产力和有限的生产资料,毛泽东明确指出 “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全党在勤俭建国的方针指导下,先后开展 “三反”“五反” 等运动,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二代、三代领导集体多次就惩戒奢侈浪费作出相关批示,指明要 “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并注重加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整治 “四风”,密切关注党群关系,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贯彻于治国理政的方略之中。
养成勤俭节约之风,不仅要在思想上深刻认识,更要在行动上坚决落实,做到知行合一、久久为功。广大党员干部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以俭修身、以俭立德、以俭兴业,以实际行动践行俭朴之风。要强化自我约束,做到慎独慎微。“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走上违纪违法道路,往往是勤俭节约不够,从生活上的铺张浪费开始,在 “温水煮青蛙” 中放松了警惕,在 “糖衣炮弹” 面前丧失了原则。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注重培养勤俭节约生活习惯,保持高尚向善的精神追求,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八小时之内和八小时之外一个样,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要弘扬优良家风,做到勤俭持家。家风连着党风政风,关系社风民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党员干部要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引导家人勤俭持家、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以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涵养清正党风政风。要严格管好家属子女,做到公私分明、不徇私情,防止 “枕边风” 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 “拉下水”。要坚持以身作则,做到以上率下。“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对广大群众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养成勤俭节约之风,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带头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广大群众树立榜样。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形成 “头雁效应”,带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要加强制度建设,做到常抓不懈。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养成勤俭节约之风,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俭朴之风常态化、长效化。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明确勤俭节约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对公款消费、公务接待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堵塞制度漏洞,防止铺张浪费行为的发生。要强化制度执行,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严肃查处,确保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以俭朴之风砥砺初心使命,以清正廉洁永葆政治本色,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何荣军)
责编:杨阳
编辑:刘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