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热点聚焦

洛南县保安镇:渠韵匠心 非遗传新 

洛南县保安镇的街巷间,藏着两股穿越时光的力量:一是指尖流转的草编非遗,二是镌刻在洛惠渠畔的奋斗精神。如今,这两股力量在非遗一条街交汇,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更让这座小镇成为文旅融合的亮眼标杆。

走进保安镇非遗一条街,草编馆永远是最热闹的地方。推门而入,玉米叶、小麦秆的自然清香扑面而来,墙上挂着精致的草编挂毯,展柜里陈列着憨态可掬的动物摆件、实用的收纳筐、雅致的果盘,百余件草编作品错落有致,每一件都透着民间艺人的巧思。这里不只是展示空间,更是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的“课堂”,工作人员会手把手教游客学习“起编”“缠绕”“收边”等基础技法。孩子们捏着柔软的草叶,跟着步骤编织小蚂蚱;年轻游客对着教程琢磨花纹,不时向身边的老艺人请教;就连年长的游客,也会忍不住上手试试,回忆起儿时乡村里的草编记忆。“原来不起眼的玉米叶,能编出这么好看的东西!”来自西安的游客李女士举着刚编好的杯垫感慨,“亲手做过才知道,这手艺里藏着多少耐心和智慧。”

这种“体验式传承”,让草编非遗彻底走出了 “小众圈子”,成为保安镇文旅发展的 “流量密码”。自草编馆开放以来,非遗一条街游客络绎不绝,多数游客都会主动参与草编体验项目。游客的到来,直接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特产店热闹起来,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开起了小吃摊、售卖草编文创,日子越过越红火。草编不再是单纯的传统技艺,更成了连接游客与保安镇的纽带,让更多人通过指尖的触感,读懂这座小镇的文化底蕴。

草编非遗能有如今的活力,离不开传承人的坚守,土生土长的保安人屈军侠便是其中的代表。早年在外打拼的她,得知家乡草编技艺面临失传,毅然回乡牵头成立草编合作社,带着村民改良技法、拓展市场,从最初的30人小团队,发展到如今带动2300多名村民就业,产品远销海外。她的故事虽简,却恰是洛惠渠宝贵传统的的当代写照。屈军侠带领村民守护草编技艺,正如当年乡亲们合力修建洛惠渠,都是用行动诠释着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信念。

作为洛惠渠宝贵传统的始发地,保安镇从未停下弘扬传统的脚步。镇党委常态化组织“洛惠渠宝贵传统宣讲”活动,邀请亲历修渠的老人、熟悉历史的文化工作者,走进学校、社区、企业,通过讲述修渠故事、展示老照片与实物,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不怕牺牲”的宝贵传统深入人心;更深入到群众开展“三讲三访”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为群众宣讲惠民政策,把医疗保障、养老补贴、产业扶持等政策红利讲清楚、讲明白;普及法律知识,围绕邻里纠纷调解、土地流转、防诈骗等群众关心的问题,用通俗语言解读法律条文;同时倾听群众诉求、走访困难家庭、回访服务对象,让宝贵传统在为民服务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让群众们更深刻体会到洛惠渠宝贵传统从 “修渠利民” 到 “服务惠民” 的传承与延伸。

如今的保安镇,正珍惜着“非遗技艺传承+洛惠渠宝贵传统”的双重优势。未来,这里将推出“非遗研学+红色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既能学草编、品民俗,又能悟精神、知历史;还会培育更多草编传承人,开发融合现代审美的草编文创,让非遗更“潮”、更“活”,让这座小镇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延续荣光。(齐彦昭)

责编:谷可

编辑:刘佳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