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神经内科的晨光里,一段关于哀伤与疗愈的故事缓缓展开。叙事护理用共情与陪伴,帮助患者重获内心的力量,将痛苦转化为希望。
在记忆褶皱里重构希望之光
晨光透过百叶窗斜斜洒在病区走廊里,林女士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作为神经内科的叙事护理践行者,我早已习惯在这些斑驳的光影中捕捉患者未被言说的故事。林女士是沉默的,她的安静并非淡然,而更像被按下的暂停键——直到那根鼻饲管成为撬动记忆的杠杆。
“护士,我想换床位。”她的声音如同秋叶落地般轻不可闻,手指却在微微颤抖。她的病房是二人间,昨天新入住的病友是一位需要鼻饲营养支持的老太太,床头放置的心电监护仪器规律地发出”滴滴”声。我有些疑惑,便轻声询问原因。她的声音细若游丝:”我控制不住地发抖。”
我搀扶着林女士,带她来到我们的休息室,倒了一杯温开水。她双手捧着水杯,似乎在寻找一丝温暖。”那根管子……让我想起母亲临终的样子。”随着这声破碎的陈述,积压的哀伤如决堤般涌出。
我轻声引导:”您愿意带我去看看那时的场景吗?”随着林女士断断续续的叙述,故事逐渐浮现出完整的脉络:三个月前,她作为主要照护者,目睹了肺癌晚期的母亲经历鼻饲管置入、营养支持无效直至临终撤管的全过程。监护仪的节律声、医护的交谈声、母亲逐渐微弱的呼唤声——这些声音被她的记忆编码成永不停歇的背景噪音。
我握住林女士冰冷的双手听她诉说,待她平静下来后,我拿过准备好的热毛巾,让她擦了擦脸:”母亲临终时有没有给您叮嘱什么?”
林女士沉思片刻说:”母亲弥留之际用温热的手拉着我,反复说’一定要坚强’。”
“她用尽全力告诉我’要坚强’。”林女士的声音哽咽了:”可我做不到,每次听到设备声,就像被拽回那天……”
我摊开掌心,仿佛手心里真有个记忆的旋钮:”如果这根管子是记忆的旋钮,现在它卡在了’痛苦频道’。我们试着调换个频道可以吗?”
她凝视着我的手,泪水砸在想象的旋钮上:”我想调到’妈妈的爱频道’,把声音开到最大。”
“如果现在给母亲写封信,您会说些什么?”
“我会告诉她,我会好好活着,不会让她的嘱咐白费。”她闭上眼,唇角扬起微弱却坚定的弧度。记忆的开关仍在,但掌控权已交还给她。那句遗言化作盾牌,在哀伤的浪潮中为她筑起堡垒。
新生的希望与陪伴
次日晨交班时,阳光恰好落在林女士的病床上。她站在新病友床边,轻抚对方的额头,分享着鼻饲管护理经验:”好好配合治疗,您会好起来的,我们都会好好的。”她的声音带着新生的力量,带着前行的信心。
窗台上的向日葵在晨光中微微颔首,仿佛在回应某种永恒的约定。护理从来不只是治疗疾病,更是陪伴生命在褶皱中寻找出口。患者的创伤故事里,往往藏着自我疗愈的密码。作为叙事护理者,我们所做的不是提供答案,而是用共情的温度,帮助他们找到调换频道的旋钮,将痛苦的背景乐转化为生命的和弦。
科技之外,更有人文关怀
在这个充满科技设备的现代化病房,再精密的监护仪也测不出灵魂的颤抖,而有时,一个被重新讲述的故事,比任何药物都更能治愈破碎的心灵。当林女士握住病友双手的瞬间,我看到护理最本真的模样——在生命最脆弱的褶皱里,我们共同寻找希望之光(马娜)
责编:赵鹏
编辑:王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