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创优微视

秦岭里的熊猫老家,长啥样?

说到“熊猫老家”,绝大多数人会脱口而出:四川雅安、四川卧龙……

其实,大熊猫野外种群密度最高和野外遇见度最高的地方,均位于秦岭腹地中段南坡,属于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岳坝镇行政管辖。今天,让我们看看秦岭里“熊猫老家”长啥样。

IMG_256

岳坝镇全镇辖域背靠秦岭主脊,地势为M形,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与宝鸡市太白县相连,北部以秦岭主梁为界与西安市周至县相邻,西部和南部与汉中市洋县接壤。境内是汉江一级支流——金水河的源头区,峰峦叠嶂、溪流纵横。全镇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拥有大量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天然生物基因库”。

第七批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岳坝,如同一座活的博物馆,将古道文化、传统民居、原始农耕、红色记忆、生态传奇编织成秦岭最动人的文明密码。

说起熊猫老家岳坝,必然绕不过傥骆古道。

傥骆道在连通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之间的诸古道中最为便捷,也最为艰险。初始于商周,秦汉时期完全形成,正式开通是在三国时期,隋唐时最盛,沿途廊道众多,十里一厅、三十里一驿。如今,古道路基尚存,当初以黄桶梁作为驿站的黄桶梁街道,仍保持着石板铺就的街面。

东河栈道较为平坦,是傥骆道的一条主要支线。至今,栈孔、桥墩、庙宇等遗址随处可见。目前有础石、断垣、石条、碓窝、碌碡等房屋残基、生产生活用具残存等。如今茂密的草木在无言地诉说黍离之悲,令人唏嘘不已。

据《佛坪厅志》载:清道光五年,大古坪东河一带人口达21830人;光绪年间,人口达到8万余人;同治年间,草坪一带民间活动达到鼎盛,货栈当铺林立,人口聚集区,定居人口达数千人。目前遗存有一些早年商旅往来的驿站和手工作坊旧址,房屋残基栉比鳞次,长达数里。从蒸笼场、骡马店、火地坝、老纸厂、牌坊沟、花椒园等沿途地名及多处庙宇,可见昔日的繁华场景。数千年中,大熊猫与行军、商队、官员、农耕等同在,成为文献和口口相传中的“花能”“白熊”“竹熊”“貔貅”。

由于不“扰民”、肉质不鲜美,秦岭大熊猫过着饥餐翠竹、渴饮山泉的生活。

IMG_256

大熊猫的家乡,自然是少不了奋斗、开拓、回望的故事。

位于岳坝镇政府驻地一带的何氏民居,现统称为何氏古建筑群,被列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何氏一族的故事在岳坝一带家喻户晓。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徽商何氏祖上房头陆续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迁入陕西,在傥骆道从事商贾贸易。相传何氏家族通过药材种植等完成财富积累,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从安徽老家请来工匠,选址岳坝,修建徽派风格家园。最先建成的是厅院,随着家族人丁兴旺,又相继在岳坝村坝子四面依山而建了“书院”“夫院”“桂院”。书院由二房何显德居住,并在院里建起私塾,供何家子弟和周边适龄学童读书。桂院则由三房何显铭居住,夫院由家中勤杂人员居住。老大据说是一个候缺道台,居住在厅院。

“厅院”保存最完整。该院子正门有一座近半吨重石匾,自右向左刻有工整楷书,正中横刻有“耕读传家”四个大字,右边竖刻“大清嘉庆壬申年”字样,左边竖刻“春王正月立”,即此匾于1812年悬挂,墙体刻有“大清嘉庆庚辰年建成”字样,即1820年建成。由此推算,此院落修建时间至少在八年以上。匾后自右至左竖刻有“造主何诏周、次子东阳、东明、长孙广盛、大石匠胡贵芳、文朝魁”字样。此院子宽23.6米,深33.2米,建筑面积783.5平方米。据当地年长老人回忆,当时,由院门进入院内共有六门,四面共有厢房近20间,俗称“四面合的天京院子”。南北山墙分三面合成,每面山墙至八米时,呈“山”字形收顶,俗称“金墙抱爪”。该院子为砖木结构,共两层,城砖为厚(28.5×15×8公分)、薄(28.5×15×4公分)两种型号砖,加灰浆堆砌而成,所谓的灰浆是黄泥和土灰(类似石灰)的混合物。砖雕是八幅民间传统故事,门窗均为名贵木料,雕有花卉、传统故事等。因其砖瓦精美的雕饰,被当地人叫作“花房子”。

此古建筑群,令我辈抚今追昔。古有8万多人的岳坝,“花房子”诉说着昔日辉煌,比“佛坪厅”建城还早13年,与周遭的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交相辉映,让人生发“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感慨。

IMG_256

岳坝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转战途经佛坪,在这块荒僻的土地上首次播下了革命火种;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七十四师及宁佛工委、陕南抗日第一军坚持根据地革命斗争,在这块土地上点燃了熊熊革命烈火。英勇的革命军队与坚强的佛坪人民并肩战斗,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用生命铺就了民族解放的通途,红二十五军在佛坪期间,在岳坝镇境内的狮子坝村、栗子坝村、女儿坝村、大古坪村留下红色印记。

革命军队走到哪里,就把革命思想的火种传播到那里。狮子坝村戴世禄家院子围墙上刷写有标语两幅,第一幅内容为“红军是反帝国主义先锋队”,第二幅内容为“红四方面军占领陕南”,一户农民家中,至今还珍藏着红军送给他的扁担、米袋、香皂盒等日用品。

在新时代,这片红色热土上,勤劳勇敢的佛坪儿女继承先烈遗志,弘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积极投身于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2002年,一遇的暴雨引发泥石流灾害,岳坝乡党委书记朱显发为通知群众安全转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2017年,余剑和王坤在岳坝镇草林村开展扶贫工作时,被滚石砸中而遇难,留下了皇庄太极田的致富心愿……这是战争年代革命先烈红色血脉的赓续,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佛坪人民的杰出代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畏的牺牲精神犹如巍巍秦岭亘古留存。

岳坝的“熊猫老家”与四川特点一致,熊猫故事与共和国的历程是温情的重合,与人民安居乐业不谋而合。

IMG_256

岳坝镇是秦岭大熊猫的模式标本产地。基于在岳坝镇获得的大熊猫皮张和头骨标本,1964年,郑光美先生在《动物学杂志》上发表了《秦岭南麓发现的大熊猫》一文,开创了在秦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先河。1974年,陕西省生物资源考察队在对秦岭作大规模的调查,在岳坝人民公社三官庙生产队湾沟口获得第一只活体的秦岭大熊猫“湾湾”。调查结果认为,佛坪县岳坝一带大熊猫分布密度极大,并建议建立自然保护区。

1985年3月26日,大古坪村村民吕国友在悬马沟口发现了一只棕色大熊猫,这是全世界第一只科学记载的棕色大熊猫。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为其取名“丹丹”。至今,科学记载共发现11次棕色大熊猫,其中6次是在岳坝镇辖域内。

时至2025年,位于秦岭腹心的“熊猫故里”岳坝镇,青山依旧,绿水依旧。但是,今天,525平方公里的岳坝,已经不是偏远、落后、刀耕火种的代名词,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相通,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来源:社会与公益杂志)

责编:曾祥秋

编辑:李清风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