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留坝:秦岭深处的“生态致富经

留坝,这颗嵌在秦岭南麓的明珠,静卧于汉中北部群山之中。作为长江流域汉江支流的发源地,92.03%的森林覆盖率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山间草木的清香随微风弥漫,每一次呼吸都沁人心脾。

IMG_256

这座素有“秦汉咽喉”之称仅有4.2万人口的小城,近年来始终坚守“生态立县、药菌富县、旅游强县”的发展路径,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强县的“金元宝”。凭借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精准布局,留坝先后斩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首批“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等殊荣,在秦岭深处勾勒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画卷,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样板。

盛夏时节,走进留坝县玉皇庙镇两河口村——红二十五军长征曾驻扎过的地方,村口景致令人耳目一新:箩筐拼缀的展示墙上,草鞋与步枪模型静静陈列;竹屋内的小马扎仿佛仍留存着当年红军休整时的余温,恍惚间似能听见往昔的谈笑声穿越时空而来。

沿蜿蜒小径深入村中,巧思藏于细节之间:废旧瓦片铺成的步道、竹片围成的时令小菜园,生机勃勃中透着艺术气息;刷新的废旧钢管架上,月季藤蔓肆意攀爬;老木料改制的秋千荡起时发出吱呀声响,一旁停放的“太子摩托车”老物件,与扁担造型的景观墙相映成趣。“这些都是村民亲手打造的,没花多少成本。”村党支部书记黄世轩蹲在菜园边介绍,“咱不搞大拆大建,就用身边旧物琢磨创意,通过‘美丽家庭’评选和‘美学积分’制度,让村民把环境整治当成自家事。”

IMG_256

这样的“变废为宝”,在留坝县村落中比比皆是。江口镇梭椤村发动村民用旧瓦片、老陶罐等装饰镂空花墙,收集老石磨、旧瓦瓮、牛皮箱等“时光老物件”,结合本土历史遗存打造“古村记忆墙”;青桥驿镇蔡家坡村316国道旁,昔日荒地变为“国道服务区”,司机歇脚时能饮一杯“马路咖啡”;武关驿镇河口村,河滩里的石头被雕琢成精美花盆,引得游客争相抢购……

留坝县的“乡建密码 藏在四个“微”字里:“微自治”让村民成为决策主体,整治方案由大家共同商议;“微改造”拒绝大动干戈,依托现有资源精雕细琢;“微文化”通过老物件、手工艺品留存乡愁记忆;“微经济”让景观产生效益,为村民带来零花钱。

这套“四微”办法,让全县悄然蜕变。目前,留坝21个村入选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5个村跻身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16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各村景致虽风格迥异,却都透着生活的精致:墙头上悬挂的玉米串、窗台上绽放的瓦罐花、路边静卧的石磨盘,皆是寻常日子里的匠心。

黄世轩介绍,从村民自发参与的“美学积分”,到因地制宜的微景观改造,这片土地上的智慧,正让每个村落在保留本色的同时,绽放出独特光彩。

从“一处美”到“全域美”,留坝——这里有山水相依的灵秀,有干净整洁的环境,有浸润人心的人文,有安居乐业的生活,有蓬勃发展的产业,有错落雅致的庭院,有生机勃勃的田园,更有整村一体的和谐之美。“山水美、环境美、人文美、生活美、产业美、庭院美、田园美、整村美”“八美”交织,成为留坝乡村最动人的模样。

老屋变民宿 山沟里迎来“金凤凰”

“当初谁能想到,咱这穷山沟的破房子能住满游客?”紫柏街道小留坝村党支部书记夏道华站在村口老槐树下,望着远处错落有致的民宿小院,眼里满是感慨。

2018年冬天,村里开大会商量把闲置老屋改成民宿,底下议论声一片。“山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谁来住?”“改房子不要钱?赔了咋办?”那时村里大半年轻人外出打工,不少老屋院子里长满了荒草。

转机出现在村集体合作社的决定里:老屋由村集体统一管理,政府每户补贴1.2万元~1.5万元,每间房再按面积补贴改造费,还请来北京的公司负责设计运营。当年9月,9座带着地方建筑风格的民宿小院一开业,当月就住满了人。有的游客出门到一旁的菜地里采摘新鲜瓜果,有的年轻人围着灶台学做腊肉、洋芋糍粑……更让村民惊喜的是,年底分红时,每家每户都领到了 260元。“钱不多,但心里热乎,说明这路子走对了!”夏道华说。

如今的小留坝村,民宿已扩展到14座院子,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随意走进一家民宿,游客在墙上留言道:“这里比酒店有温度,比家里有风景。”2024年,该村民宿收入达280多万元,村集体分红累计86.5万元。

不只是小留坝村,留坝全县181家民宿镶嵌在静谧大山里,与张良庙、紫柏山、栈道水世界等景点,构筑成一道道别样的风景。2024年,全县全年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0.65%和30.74%,带动文创、农特产品年销售额1.2亿元。

如今,“留坝民宿”成了金字招牌,500多个本地管家持证上岗,带动50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那些曾经空置的老屋,如今成了秦岭深处最动人的风景。

山货成“金疙瘩” 深山里“酿”出甜日子

留侯镇闸口石村的山脚下,藏着一个彩色的“蜜蜂王国”。52岁的章朋军穿着工作服,正往蜂箱里插巢脾,厂区草坪上一排排形态各异的卡通蜜蜂造型,引得游客驻足。“以前我爷养蜂,我父亲也养蜂。前些年我在外跑货运,看到老家蜂蜜名气大,就回来接着做。”章朋军打开一桶蜂蜜舀出一勺,黏稠的蜜汁顺着木勺缝隙往下滴,“咱这是真正的秦岭百花蜜,北京的客户提前半年就预订,50元一斤不愁卖,今年能产2500斤。”

IMG_256

当地人用棒棒桶养蜂,不用人工喂糖,让蜜蜂在秦岭里采百花,这手艺成了“古法养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推动蜂蜜产业发展,留坝建起“中华蜂宝宝”球幕影院,通过全面实施中华蜜蜂遗传资源保护工作,推进蜂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此外,留坝还成立了专家工作站,发挥专家“智库”作用;积极推行“公用品牌+龙头企业+蜂农”模式,给蜂农发蜂箱、请专家,蜂蜜统一包装销售。如今,连以前最偏远的村子,都有人靠着养蜂盖起了新房。

留坝的山,像天然药库。猪苓、天麻、西洋参长在林下,既不破坏植被,又能卖上好价钱。目前全县 2 万亩猪苓地,年产鲜品6000吨,占全国市场六成;3400亩西洋参田,每年能收425吨鲜参。

截至2024年底,全县林下中药材产业生产总值达2.4亿元,近6500户农户参与林下种养产业,成为“绿色经济”的直接受益者。

护好绿水青山 筑牢“生态基底”

为护好这片山,留坝人下了狠功夫:数百家工矿企业说关就关,连发电厂项目都婉拒了,硬是做到了“零排放”。

在褒河支流西沟河畔,清澈溪水潺潺流淌,白鹭翩跹。这如诗如画的景致,源于留坝推行的“生态修复 +景观提升”模式。“我们摒弃传统河道硬化做法,采用卵石护岸、种植本土水生植物,既保持自然形态,又构建完整生态。”留坝县马道镇党委书记邵乃琦指着蜿蜒的河道说,治理后的西沟河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Ⅱ类,2024年夏天还发现了水质指示物种——尖头大吻鱥。

“未来,留坝将继续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做好‘林’文章、用活‘林’空间、做强‘林’经济、提升‘林’效益,让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和高水平生态的‘含金量’更足。”留坝县县委书记史邦俭说。

如今的留坝,“林药菌游”四个字串起了好日子:11个地理标志产品带着秦岭的味道走向全国,86.2%的农户跟着产业链挣钱,每个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都超15万元。春天看山花,夏天避酷暑,秋天采药材,冬天赏雪景,山里的日子过得像蜂蜜一样甜。

去年以来,留坝创新推进低碳近零碳试点示范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发运营“秦岭碳宝”碳普惠小程序,通过绿色积分兑换消费优惠券、特色体验券等,推动公众参与碳减排。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提拔任用、新招录人员任前培训的必学必考内容,让绿色可持续发展思想入脑入心……

近年来,留坝坚持“绿色理念走到底、绿色规划管到底、绿色制度严到底”,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随着生态改善,“秦岭四宝”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县内多次发现黑熊、黄喉貂、鬣羚、红腹角雉等30种国家一二级野生动物踪迹。

见证、记录、守护,生生不息。如今的留坝,蓝天常在、空气常清、绿水长流、青山苍翠,绿水青山已实实在在成为百姓的“金山银山”。(供稿:留坝县文旅局)

责编:曾祥秋

编辑:雷娜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