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巴山深处的紫阳县毛坝镇鲁家村,一位被群众亲切称为“兵书记”的驻村干部,他以军人般的坚定信念和闻令而动的执行力,扎根乡村担当实干。他就是张明睿,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派驻鲁家村第一书记,五年来,他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用脚步丈量民情,与鲁家村两委带领村民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振兴之路。
接续忠诚铸魂,筑牢坚强堡垒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这不仅是工作思路,更是“兵书记”作为退役军人对组织忠诚品格的自觉践行。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兵书记”工作队与鲁家村“两委”将建强村党组织作为首要任务,推动“党建+振兴”焕发活力。今年以来,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6次,培养村级后备干部5名,新发展党员1名。他推动党员联户精准服务,老党员主动结对帮扶脱贫户,常态化走访纾困10余次,解决实际困难30余件,将组织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群众院落会共召开10余次,围绕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议题共商共议,听取民声、汇聚民智,成功将支部意图转化为群众行动,真正实现了“支部强起来、党员站出来、群众跟上来”。
信念引领,深耕特色产业
立足鲁家村红色文化、自然山水和群众热切期盼,毛坝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提出打造木兰峡区域红色文化党建示范带。“兵书记”及工作队也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战略眼光谋划产业发展,带领村民深入实施“红绿融合”发展路径:一方面带领村民们到大道河、城口亢谷等地参观学习红色资源挖掘和民宿发展;另一方面依托木兰峡优质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先后完成了村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升级、村委活动广场修缮、板凳溪饮水工程提升等项目,同时新建便民桥1座、红色生态广场1处,培育特色民宿5家,成立旅游服务公司1家,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如今,木兰峡里桨板竞流、画舫穿行,一派热闹景象。2025年入夏以来,全村共接待游客4000余人次,带动16户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这份成绩单,正是他信念与执行力结出的硕果。
担当为先,创新治理模式
乡村治理是块“硬骨头”,“兵书记”却以“舍我其谁”的担当迎难而上,使得鲁家村的治理模式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群策群力”的深刻转变。过去,乡村治理多依赖村干部,力量单一。如今,“兵书记”及工作队将退役军人与乡村治理相结合,使分散的退役军人凝聚成一支关键力量,组建成志愿服务队,穿梭在应急抢险、矛盾调解等一线工作中。同时,主动联系社会公益资源,将外部帮扶与内部治理有机结合,构建起多元共治的新格局。近五年来,组织志愿活动40余次,链接公益组织到村活动10余次,争取帮扶资金物资12余万元;高效办理民生实事500余件,服务群众300余人次,群众满意度高达98%以上,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基层治理“无死角”。
执行有力,建设和美乡村
“兵书记”带领村“两委”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来抓。面对资金短缺的实际困难,他主动向上争取支持,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实施“群众出工+集体补贴+社会帮扶”的共建模式。通过系统推进,鲁家村累计完成民居改造15户,整治乱堆乱放60余处,打造特色微景观节点2处,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一系列务实举措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的鲁家村实现了从“一时美”到“持久美”、从“环境美”到“发展美”的深刻转变,展现出生态宜居、和谐有序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五载耕耘,无怨无悔;乡村振兴,重任在肩。鲁家村早已是我的第二故乡,乡亲们的期许就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我将攥紧‘红色钥匙’,在鲁家村的山山水水里继续书写答案,为毛坝镇生态旅游镇建设贡献力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张明睿说。(万亚轩)
责编:刘朋涛
编辑:刘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