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下,鼓声激扬,笛声欢快,村民们用自创的歌声唱响新生活。这一幕发生在平利县西河镇磨沟村,其不仅是乡村夜晚的一场文化娱乐,更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乡风文明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生动缩影。从昔日系红绸、烧纸钱的“吵闹”,到今日搞宣讲、办音乐会的“热闹”,这棵古树的变迁,揭示了一条深刻的道理: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而新时代文明实践,正是铸魂育人的关键一环,如一座“精神灯塔”,照亮了乡村的前行之路,重塑着乡村的治理生态与文化肌理。
空间之变:从“无序寄托”到“精神家园”的文明实践重塑。文明实践的首要之功,在于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成功再造。那棵曾被奉为“灵物”的古栓皮栎,过去承载的是个体化、碎片化,甚至带有迷信色彩的情感寄托。这种寄托虽源于民众最朴素的愿望,却因形式单一且可能危害古树与环境,显得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当地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痛点,并未采取简单的“禁止”手段,而是通过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实现了一场精彩的“空间赋能”。将古树下转变为“宣讲会、故事会、议事会、音乐会、读书会”的举办地,命名为“古树下约个会”,这一巧妙转变,使古老的物理空间焕发出崭新的精神活力。其从一个进行私人化仪式的场所,升华为一个进行公共交流、文化共享和社区凝聚的文明阵地。在这里,党的政策与群众心声双向奔赴,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这种转变,不仅留住了乡愁的记忆载体,更让它成为了培育新风尚、传播新思想的孵化器,实现了公共空间从“无序”到“有序”、从“封闭”到“开放”的文明跃升。
主体之变:从“被动旁观”到“主动创造”的群众力量激活。文明实践的生命力,源于群众的主动参与和创造。平利县的经验表明,当群众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时,文明教化便能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村民创作歌词、快板,将“大道理”转化为“家长里短”;“田秀才”“土专家”用“沾着泥土”的语言讲述身边事;道德模范、乡贤五老组成“民间智库”……他们不再是台下的观众,而是台上的主角。这种角色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宣讲内容因其“本土化”而更加亲切可信,宣讲形式因其“文艺化”而更富感染力。让群众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宣传宣讲便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成为了可感、可触、可参与的身边事。这实现了“群众在哪里,宣讲就延伸到哪里”的初衷,更达到了“让群众明白惠从何来、策为何用”的深层目的,从而在内心深处筑牢了“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机制之变:从“单一送文化”到“融合育新风”的治理智慧升华。文明实践的高明之处,在于其并非孤立的文体活动,而是与基层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西河镇的实践展现了一套精巧的“融合”机制。一方面,其通过提供丰富的文化“乐子”,有效挤压了陈规陋习的生存空间。“无所事事的少了,无事宴、无事酒基本没了”,这正是“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最直接的成效。另一方面,该镇创新性地将文明实践与物质激励、荣誉体系相结合。手工作坊庭院的产品,既是对外销售的商品,承载乡愁记忆,更是“民风积分超市”的奖品。村民通过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等善行义举积累积分进行兑换,在“得实惠”的同时更“有面子”。这一机制,巧妙地将精神倡导转化为可衡量的价值符号,形成了一种“好人得好报、德者有所得”的正面激励循环。其让文明实践从一项项具体的活动,升华为一套引导人们向上向善的长效治理机制,实现了精神建设与基层治理的同频共振。
古树依旧,但其下吹拂的已是新时代的文明之风。平利县西河镇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新时代文明实践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其通过重塑公共空间、激活群众主体、创新融合机制,成功地让党的声音入脑入心,让群众心声有效表达,让淳朴乡风浸润乡土。这盏点亮在古树下的“精神灯塔”,照亮的不仅是乡村夜晚的舞台,更是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风文明建设的未来之路。当千万个乡村都能如此,让文明之花开遍田野乡间,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必将拥有最为坚实和绚烂的精神底色。(高翔)
责编:刘迪
编辑:王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