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一个寻常的清晨,83岁的刘爷爷手持拐杖在女儿搀扶下,踏进了宝鸡市人民医院宝鸡市眼科医院二病区。刘爷爷是一位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视力仅剩光感,但却因为“怕给家人添麻烦”,已三次拒绝手术。面对这位“倔强爷爷”,眼二科治疗团队没有急着劝着手术,而是把他列为重点关怀对象,用“六个多”把一次普通的复明手术,做成了一份可复制、可传递的“光明重启”模板。

多说一句暖心话——让守护者的声音更有温度。入院评估时,老人反复念叨:“不开刀,瞎就瞎吧。”看到老爷爷的担心,护士赵桂梅蹲下身,轻轻握住他弯曲的手指:“爷爷,我是您的主管护士。今天不聊手术,先聊聊您最想看清的人是谁?” 一句话,让老人卸下防备。他说:“我想看清我孙子的小圆脸。”那一刻,我知道,第一束光,已经照进了他的心里。
多听一句心里话——让未知的恐惧变成帮助。在与家人的交谈中,主管护士了解到老人夜里会偷偷哭。为解开老人的“心结”,赵桂梅便趁老人放松时轻声问:“爷爷,您不愿意手术到底是担心啥?”老人这才吐出真言:“怕上了台下不来,怕给儿女添负担。” 赵桂梅把老人的担忧转达给主任谢桂军和护士长武容。为了鼓励老人,谢桂军给老人家讲了很多成功案例;武容为老人讲述手术前治疗团队都会做万无一失的准备工作;主管医生为老人讲述术中的注意事项……当老人的“心结”一一被这个充满细心和爱心的团队解开时,老人主动在手术同意书上按下了手印并表示配合。

多走一步“盲杖路”——让陌生的角落变成掌心地图。 刘爷爷入院第一天,攥着拐杖不敢挪步。主管护士便化身刘爷爷的拐杖,拉着他在病区各个角落“巡视”了一遍, 老人“认识”了检查室里的:裂隙灯、眼压机……每到一个设备前,老人都在护士的帮助下了解仪器的作用。最后他笑着说:“原来机器也会说话。” 那一刻,他不再害怕,开始愿意“走”出病房。
多动一点小心思——让生涩的专业知识变成熟悉的日常。术前四种眼药水,刘爷爷记不住,更怕自己点不准。主管护士便拍拍胸脯:“爷爷,您只管躺好,小赵闹钟’负责滴药。”此刻爷爷又多了一份笑容和信任。

多送一份小便利——把护士站“搬”到床旁。老人合并糖尿病,需测血糖。主管护士便把手机闹钟设成“爷爷专属铃”,铃响即到床旁测血糖。家属竖起大拇指:“护士把‘跑腿’全代劳,我们只做一件事——陪老爸说说话。”而对于其他不同的特殊患者,护士们都有自己的“量身定制款”便利服务。
多做科普宣讲——把一个人的复明做成一群人的课堂。术后第二天,刘爷爷视力恢复到0.5。团队邀请刘爷爷和家属参加病区“健康宣教”:用眼球模型、手术动画,让刘爷爷亲手“摸一摸”自己的白内障。他边看边感慨:“原来我遮了这么厚的‘窗帘’!” 那一刻,他不仅是患者,更是“光明宣讲员”。把黑暗走成光,出院那天,刘爷爷视力恢复到0.5。他第一眼看清孙子,眼泪在皱纹里闪光。

“六个多”,不是口号,是一句句“我懂你”,是一次次伸出手、迈出脚的陪伴,是病房里轻声细语的安慰,是患者从抗拒到信任的转变,是我们愿意多走一步,让患者少走弯路的初心。宝鸡市人民医院眼科二病区会把光明传递下去,让更多患者在黑暗里摸到温度,在微光里看见春天。愿每一双眼睛,都能被温柔以待。(供稿:宝鸡市人民医院)
责编:赵鹏
编辑:王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