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这是《红楼梦》第十三回的回末诗。句首的“金紫”是“金印紫绶”的缩略语,也就是金属印章和紫色绶带的意思,代指高官显爵。那么,诗中提到的象征权势的“金印”到底长什么样子?今天,就请您跟随商洛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汉代铜印章,一起去领略方寸之间的中国文化。
2002年9月中旬,商洛市商州区陈塬砖厂在取土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座古代墓葬,市考古队闻讯后立即前往现场进行清理。经勘察,该墓葬为竖穴墓道土洞砖室墓。墓室南北方向,从墓道底端的北壁向内掘成洞室,室内用砖构筑成长方形单墓室。墓室长3.06米,宽1.3米,高1.16米,墓主的骨骼已经完全腐朽,从墓室地面残存的漆片等痕迹可判断墓主人使用的是施漆木棺,漆面绘朱红色单线图案,棺底铺有一层白灰。墓室中共出土陶器、铜器、金银器等随葬品53件,商洛市博物馆馆藏的这枚铜质印章就出土于该墓葬。据专家推断,该墓葬年代应属东汉晚期,印章应为墓主随身佩带之物。
这枚铜印章重0.06千克,正方形印面,瓦形印钮,印面边长2.4厘米,通高2厘米。印文从右上起竖读为“立義行事”四字,字体为汉篆,体格近于方形,笔法稍带隶书笔意,属于武官印信。据记载,从秦代开始就有“行事”这样的官职概念,为军职武官,职权在司马之下。从汉代起,官职前加“立义”称号,是奉行天下大义的意思,具有区别官阶等级的作用。“立义行事”官职封号在“三国”时期比较流行,应该是沿袭汉代制度。另外,瓦形印钮也是汉代县令以下官员所用的印钮形式。
关于印章的起源,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某些古代印玺上的印文形象接近铜器图徽,因此,印章应起源于青铜器上的图案和徽记。第二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古代制作陶器的陶拍。陶拍是制陶人拿在手中拍打陶坯的工具。陶器成型时,使用缠有草、绳、藤等材料的陶拍进行拍打,可使泥坯更加坚实,带有纹路的陶器也更加美观。随着陶拍的发展,出现了能够拍打出有文字和图案的陶拍,由此诞生了可在信函封泥上戳印的印章。第三种观点认为最早的印章是一种信物和凭证,著名古玩收藏家赵汝珍在《古玩指南·印章》中提到,三代之前的印章“乃系官吏大夫一种信物、一种凭证”。
自古以来,官印字体多为篆刻,印文有“朱文”和“白文”两种形式。朱文也称阳文,字线凸出,钤盖纸上字线呈红色;白文又称阴文,字线凹入,钤盖纸上字线为空白。白色浅淡,红色艳丽,二色搭配,对比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属性上,印章可分为官印和私印,官印是权力的象征,官员等级高低、权力大小,均以印章大小、质地乃至名称等加以区别。商洛市博物馆馆藏的这枚汉代铜印章为白文官印,其形制特征表明了印主品秩较低,与县令长品级相近。
汉代印章是中国篆刻史上的高峰,有“印之宗汉”的说法。汉代铜质官印的制作分为铸、凿两种,铸造的印章风格严谨凝重,线条遒劲浑厚,而凿印则风格明朗雄浑,线条劲爽挺拔。一般文官多用铸印,军中“急就章”则采用凿制,印文以白文居多。
商洛市博物馆馆藏的这枚汉代铜印章,外拙内巧,端庄凝重,符合汉代官印平正方直的总体特点。从这枚印章中,我们不仅能够品读出汉代行政官制的发展演变,了解到汉代冶金业以及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可了解汉代商洛官府设置等信息,真可谓方寸之间,别有洞天!(任蕊婷)
责编:杜鹏飞
编辑:李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