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留坝县马道镇龚家院村还笼罩在薄雾中,55岁的姚汉云已经坐在村委会办公室,戴上近视镜,翻开上月的村级财务报表逐字核对。
她是担当尽责的“村务管家”
作为村监委会主任,公正严谨是姚汉云始终如一的工作准则。她的办公桌上永远整齐码放着三大本账簿:村级财务收支明细、日常监督工作纪实手册、村民诉求登记册。日常工作中,她仔细核查每一笔村级财务收支,确保资金使用透明规范;无论是项目建设现场,还是村民邻里纠纷调解现场,都能看见她忙碌的身影。面对群众诉求,她耐心倾听,积极协调解决,以真心换真情,成为村民心中的“贴心守护者”。
姚汉云也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监督,将绣花般的细致融入其中。她总戴着老花镜逐行核对账目,连扫帚采购单的规格都要追问清楚。在村里打造和美乡村节点采购物资时,她逐项询问具体情况,仔细核对清单。负责庭院节点打造的张大姐感慨:“老姚把关,咱心里踏实!”从低保评定到集体资产登记,她通过20余次现场查验,提出整改建议,将“监督”二字深深印入乡亲们的信任里。
她是指尖翻飞的“温暖使者”
夜色降临,姚汉云家的窗户总透出鹅黄色的暖光,家里客厅茶几上的竹篮里也堆满彩色的毛线团。她一边展示钩织成品,一边分享:“我最早是从钩织毛线杯垫开始的,成品带来的成就感,让我心里特别充实。”一提、一绕、一拉中,钩针在她指尖上下翻飞,枣红色毛线正变成一片立体的玫瑰花瓣——这件饱含温度的“礼物”是姚汉云为村上困难儿童准备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过年回来时,看到孩子穿着新毛衣准高兴。”
谈及与钩织的渊源,姚汉云打开了话匣子:“小时候一直想学钩织,可惜条件不允许。后来通过自学,还参加县妇联的培训,不知不觉坚持到现在。”几年过去,钩织从最初消磨时间的爱好,变成她传递温暖的方式。村委会仓库里,常年备着她织的几十件毛衣、围巾,随时准备送给有需要的村民。赵奶奶摸着毛衣上的彩色花纹赞叹:“比买的还精致,这针脚里都是心意。”姚汉云始终相信,钩织的传统手工艺也有其独特的魅力,是有温度、有意义的。
她是“双线”织初心的“践行者”
在姚汉云看来,监委会主任的“严”与手工艺人的“暖”从来不是矛盾体。姚汉云说:“监督村里的钱袋子要像织毛衣,一针错了整行都乱;对待村民要像缠毛线团,耐心理顺才能不出疙瘩。”2024年汛期,她和其他干部一起冒雨转移群众后,转身就把自家新织的3床棉被和6件毛衣送到村上集中安置点。有村民打趣:“姚主任,你织衣服和被子的毛线钱够买几套成品了。”她却笑:“机器织的是尺寸,手织的是温度,能一样吗?”
闲暇时,姚汉云积极发动身边妇女,免费给她们传授钩织手艺,希望帮助更多妇女在手工艺钩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让“钩织”走出去。她回忆道:“最让我感动的是跟着我学习钩织针艺的开莉和玉凤送来的织绣,上面还绣着一个‘星’字,她们说‘姚主任就是我们群众心中的星’。”她摸着织品感慨:“其实,我就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只不过有幸能用两种方式守护这个村子:一种用眼睛盯着公平,一种用双手编织温暖。”
如今,姚汉云的手机相册里,一半是监委会工作的现场照片,一半是毛线针织作品的成品图。无论是村务监督时的严肃认真,还是针织创作时的细腻温情,都是她独特魅力的生动体现。她用责任守护村庄,用热爱编织生活,成为龚家院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如村民们的评价:“她织的毛衣能御寒,她守的规矩更暖心。”在龚家院村党支部工作的十几年里,她用巧手钩出温暖,也钩出了生活的无限希望。
当清晨的阳光再次照进村里,姚汉云又踏上前往办公室的路上,衣襟上别着的毛线钩针随着步伐轻轻晃动——这枚独特的“工作徽章”,见证着一位基层女性村干部在监督与温情之间,编织出的动人篇章。(通讯员:石锦坤)
责编:曾祥秋
编辑: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