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之畔,渠水汤汤。七十余年前,数万建设者战天斗地,在崇山峻岭间凿出了滋养洛南大地的“生命之渠”——洛惠渠。这条蜿蜒的水渠不仅带来了灌溉的甘霖,更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不怕牺牲”的宝贵传统。如今,在洛南县保安镇,这份精神早已融入乡土肌理,成为滋养人心的文化基因。田红艳,这位保安镇文峪村的普通妇女,用二十余年如一日的孝老爱亲行动,正是洛惠渠宝贵传统在新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1997年嫁入文峪村时,田红艳或许不曾想到,自己会用半生时光诠释“奉献”二字的重量。今年50岁的她,眼角已刻下岁月的痕迹,但那双照顾公公的手,始终温暖而有力。公公王际虎常年卧病在床,大小便失禁,更换清洗衣物成了每日的必修课。“每天清晨第一个起床,先给公公收拾妥当,再忙活一家老小的早饭。”邻居们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从春到秋,从晨到昏,从未间断。
“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俗语,在田红艳这里被彻底改写。当婆婆陈小女哽咽着说“她对公公比亲爸还要好”时,道出的不仅是家庭的温情,更是一种深植于保安镇人血脉中的坚守。这种坚守,靠的就是“认准了就干到底”的执着;而田红艳照顾公公,日复一日重复着繁琐的护理工作,靠的也是这份不叫苦、不叫累的坚持。
勤俭持家是田红艳的生活准则,也是洛惠渠宝贵传统“自力更生”的当代体现。当年建设者们缺衣少食,却靠着自己的双手创造奇迹;田红艳则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公婆的衣物鞋袜从款式到材质都精心挑选,老人胃口不好就变着法儿做南瓜粥、玉米馍,甚至引得四邻上门请教。她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幸福生活不是靠索取得来,而是靠双手创造,更可贵的是,田红艳将这份精神传递给了下一代。她教导子女“要善良、勤劳、有爱心”,在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中,传统美德完成了代际传承。这正如洛惠渠的水,不仅滋养了当代,更惠及了子孙后代,让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延续。
如今,洛惠渠的水依旧在滋养着保安镇的土地,而洛惠渠宝贵传统则在田红艳们的身上焕发着新的生机。从战天斗地的建设年代,到岁月静好的和平时期,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那份自力更生的志气、艰苦奋斗的骨气。
田红艳被评为“好媳妇”,是对她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保安镇弘扬洛惠渠宝贵传统成果的检验。当越来越多的人以她为榜样,当洛惠渠宝贵传统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保安镇的孝老敬亲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彩,乡村文明的根基也将愈发牢固。
渠水悠悠,初心不改。洛惠渠宝贵传统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着美好未来奔去,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保安镇人,书写着新时代的精神华章。(供稿:洛南县保安镇)
责编:曾祥秋
编辑:王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