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巴山下,悠悠汉江河畔,一丛丛青藤正焕发蓬勃生机。千百年来,汉中的能工巧匠们就地取材,以其为经纬,编制各种器具。
8月1日,在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的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十余位工人正加紧赶制订单,手指翻飞间,藤条如灵蛇般在椅背骨架间穿行。不多时,一幅幅匀称精美的图案便在藤椅上展现。
“一把藤椅,需两三位老师傅合力,经骨架打造、造型编织、精细打磨等多道工序方能成型。”谈起藤编技法,南郑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如数家珍。
▲陈良顺向媒体记者介绍藤编工艺 刘俊强 摄
自记事起,陈良顺的人生就与一根根青藤紧密交织。从儿时耳濡目染、父辈言传身教,到长大创办藤编工厂、带动乡邻增收,陈良顺数十载的坚守,将山间青藤转化为富民产业。如今,传统藤编不仅畅销国内,更漂洋过海成为国际市场的“时尚新宠”。
陈良顺的儿子陈凌凯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为这份非遗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陕西理工大学“织梦云端”创新创业团队在良顺藤编作创新创业设计 王茜 摄
“我们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组建‘大师工作室’,守住技艺根脉。同时,与陕西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建‘专家工作室’,结合流行元素,与老师傅一起擦出创新火花。”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凌凯告诉记者,正是这种守正创新的理念,不仅让公司年产值突破6000万元,更拿下10余项国家专利,吸引多家国际品牌前来合作。在黄官镇,与藤编同样浸润着汉水灵气的,还有醇厚馥郁的黄关黄酒。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质,为黄酒酿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古法复酿技艺”也成功入选陕西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官酒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酒香,近千个酒缸阵列齐整,缸内琥珀流光、醇香四溢的佳酿,讲述着黄关黄酒悠远绵长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始终遵循‘夏采曲、秋收粮、冬酿香醪、春出美酒’的‘节气法则’,只为呈现黄酒最佳风味。”黄官酒厂工作人员何金霖介绍道,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酒厂还积极引入现代科技,在产品设计生产上求新求变。
▲黄关黄酒日产10万瓶的灌装生产线 南郑融媒 陈杰 摄
“现在引进了电脑控制一体化技术,建成了日产10万瓶的灌装生产线。还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喜好,开发出22款产品。”何金霖告诉记者,在不久前的一场抖音网络直播中,短短2个小时就卖出3.2万单,销售额达280万元。
从坚韧灵巧的藤编到醇厚绵长的黄酒,汉中的非遗在汉水的浸润下,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与蓬勃的创新活力,续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动人篇章,在实现产业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璀璨光芒。(来源:汉中发布)
责编:曾祥秋
编辑:刘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