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过山野,澽水河畔便奏响了丰收的序曲。核桃满仓、椒香漫山、栗子坠枝……农户的笑声充满田间,近期,丰收盛景在黄龙县白马滩镇的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
近年来,白马滩镇紧扣全县“4+X”产业布局,聚焦核桃、花椒、毛栗子等主导产业,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上下功夫,通过扩大产业规模、示范基地带动、强化技术指导、壮大农事企业等措施,进一步助推农业提质增效,助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青山结出“致富果”
近日,白马滩镇的核桃喜获丰收,林间农户穿梭忙碌,采摘、装筐、搬运一气呵成,各收购点更是一派火热景象,“今年我们培育了‘礼品二号’这个新品种,你瞧瞧这果子,个头大、产量高、上市早,每斤能卖到2.3元,加上有镇村党员干部的帮助,一天采摘下来能卖3000元。”河西坡村村民李全成高兴地说。
白马滩镇是黄龙县最优质的核桃产区,全镇核桃面积共2.8万亩。近年来,白马滩镇围绕核桃产业固本提优延链,实施核桃高接改优3000亩,完成“清香”“礼品二号”试验区建设,全面提高高优品种的覆盖率,建成黄龙山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厂2家,通过构建“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体系,促进当地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
“每到秋收季节,我们会联合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在各村设立收购点,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对核桃等农产品进行收购,让农户在“家门口”实现产销对接。同时,低价提供脱皮、烘干等粗加工服务让利于民,并通过冷链储运、错峰销售,有效避免了核桃‘丰产不丰收’的情况。”黄龙山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负责人白金仓说。
据了解,今年,全镇核桃产量2800万公斤,产值约4000万元,同时依托加工厂推动核桃产业深加工,开发出核桃油、琥珀核桃、核桃小蒜酱等10余种加工产品,并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40个,带动人均月增收3500元,小核桃真正成了群众增收的“致富果”。
林间栗子“开口笑”
秋意浓,栗飘香。连日来,白马滩镇的毛栗子进入采收季,颗颗饱满的栗子随竹竿轻轻落下,撞出了满林丰收声响,漫山遍野的“刺毛球”映出了当地农户的“致富路”。
雨后清晨,灵火村的毛栗子管护示范园内便开始忙碌起来,“我家对十余亩毛栗子园进行了品种改良、高接改优,在精心管护下,培育出了“个头大、口感好、耐储存”的新品种,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按照市场价,今年毛栗子每斤价格有望突破8元。”种植大户张建军一边说,一边利落的敲打着成熟的毛栗子,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在灵火村,像张建军这样的毛栗子种植户很普遍,毛栗子已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
白马滩镇野生毛栗子有上万亩,主要分布在灵火村、神玉村和石门村,今年以来,白马滩镇依托《黄龙县2025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奖补办法》等政策扶持,积极推动毛栗子种植由“零散粗放”向“科学集约”转型,实施灵火村野生毛栗子抚育管护2000亩,并积极对接农科所、植保站等科研院所6次,指导种植户通过刮皮除草、品种改良、防治虫害等措施,解决病虫害、保鲜期短等问题。
“我们通过技术培训、专业指导等方式,让种植户对毛栗子进行精细化管护,有效推动毛栗子产量与品质双提升,同时,在采摘期,镇政府联合镇林场、派出所等单位组建‘护秋巡逻队’,确保果实应收尽收。预计今年年产量达900吨,年产值突破540万元,带动300余户农户实现稳定增收。”镇二级主任科员张惠斌说。
漫山奏响“椒香曲”
白马滩镇光照充足、温度适宜。近年来,白马滩镇党委、政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引进并推广“凤椒”“大红袍”等优良品种,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乱麻科村、柏峪村是白马滩镇花椒主产区,花椒种植面积达1500亩,得益于适宜的气候和科学的田间管理,今年年产优质商品花椒5万斤,带动农户100多户500余人稳定增收。“我家种了40亩花椒,按照“凤椒”每斤35元,“大红袍”每斤25元的市场价,从8月初开始采摘,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同时,雇用10余名村民帮忙采椒,也带动了乡亲们增收。”乱麻科村种植大户张军锋看着自家丰收的花椒喜上眉梢。
今年以来,白马滩镇以“联农、带农、益农”为宗旨,成立镇劳动就业服务工作站,通过信息传送、就业指导等方式,为当地群众与周边企业搭建起供需“连心桥”,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务农、增收”两不误。
“我一般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在周边务工,这次通过镇上的劳动就业服务工作站,找到了这份采收花椒的零工,现在每天能挣150到200元,挣钱的同时还能照顾家里,而且工资日结,特别方便。” 乱麻科村村民赵巧节在花椒地里指尖翻飞、笑容洋溢。
从主导产业的蓬勃发展到林下经济的有声有色,白马滩镇“早秋采收忙、四季有增收”的多元农业产业格局凸显。下一步,白马滩镇将深耕特色农业产业,做足农旅融合文章,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群众真正因产而富、因业而兴,书写出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振兴篇章。(供稿:黄龙县白马滩镇 )
责编:曾祥秋
编辑: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