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

白河县仓上镇:高质量农田改造 让小山村变成“鱼米乡”

旱地换新装,良田成新景。曾经沉寂的旱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近日,走进白河县仓上镇马庄村“旱改水”地块,总能看到旋耕机“突突突”的来回穿梭,一群女工忙着搬捡石头,男劳力正在起埂整地,深翻整碎的泥土散发着春天特有的气息,蜿蜒曲廻的堰渠里,水声哗哗。

眼下正是早稻备耕育苗期,再过一个月就要开始大田插秧,村民们正抢抓时间,加快推进田块平整,放水灌溉和苗圃下种,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

IMG_256

去年夏秋,白河县仓上镇马庄村凭借水资源丰富,因地制宜,规划实施百亩“旱改水”项目,将自然条件好、集中连片、适宜规模化耕作的地块优先纳入垦造水田计划。一期已改造完成60亩高质量基本农田,使过去高低不平、分散不齐甚至撂荒弃耕的零星旱地变成“路相连、渠相通、涝能排、旱能灌”的连片水田,从“硬件”基础上实现了“藏粮于地”保障粮食安全的目的。

“以前,这是20户的承包地,育苗圃,种蔬菜,乌七八杂啥都有,就是没啥效益,有的干脆啥都不种。为端稳我们自己的饭碗,形成我村的产业品牌,村两委决定通过集体流转经营的方式,规模连片种植水稻,大多农户都很支持这个项目,旱改工程也进展得顺利,我们有信心把这块‘试验田’做成富有特色的村集体农业示范园!”站在波光艳艳的水田边,白河县仓上镇马庄村村支书杜大华眼前似已浮现出一片金黄的稻田。

马庄村山势坦缓,开阔向阳,土地肥沃。“大锅饭”时期,村里有大面积稻田,春夏时节,一河两岸稻禾青翠,景色如画;秋天,金黄的稻穗随风起浪,漫川飘香。遇上丰盈之年,麦稻保收,村里人按任务交过公粮后,家家户户还能分到一定数量的稻谷和小麦,当时有句顺口溜:要找婆家到马庄,白米细面喷喷香。这诱惑还真的“引”来了不少俊俏姑娘。

IMG_256

“土地到户后,各家种着自己一亩三分地,水源再好,也是‘望天吃饭’广种薄收,现在集体出头改旱地为水田,改零散种植为集中经营,有利于综合治理,增加粮食产量,提升单产价值,连片稻田还能让村子景色更美!”副支书宋登祥告诉笔者,去年旱改工程启动后,村两委及时跟进协调,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困难,规划地块内的村民也都以大局为重,及时签订流转协议。

“我们以前小打小闹的种啥都不行,现在把地流转给集体种水稻,以后不仅又能吃上本地自产的大米了,我还能在集体干活挣钱,这条路子我们支持!”村民曹树发对早年村里插秧收稻的场景记忆犹新,这次他把自家几亩旱地“交给”村上统一改造成水田,自己就在工地务工,每天一百多元,一年下来也有不少收入。“旱改水”项目不仅改变了村里耕种环境,也为不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广阔农村,大有作为,要想让乡亲们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就得放开胆子干。杜大华说:“万事开头难,相隔40多年,今年第一次大面积种水稻,种子和技术是关键,我们采取订购和自育两种途径保证秧苗足质足量下田,技术上请农业专家帮我们把关,力争实现旱改项目开门红!”等秧苗大田移栽后,村支部计划派人到外面考察学习稻鱼共生养殖技术,将来引进一批稻花鱼苗放进稻田,巧用资源,让水田长出立体“作物”,获得双重效益。

马庄村通过“旱改水”综合治理,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土地产出效益将明显提高。同时带动延伸田园观光、农耕体验、稻鱼共生等“水上”产业链,绘就一幅看得见美景、望得见乡愁、富得了“口袋”的和谐绿美画卷,让小山村变成“鱼米乡”,走出一片新天地。(朱明富)

责编:刘朋涛

编辑:李清风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