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面对持续发展的旱情,汉中市南郑区各级部门闻“旱”而动、科学部署,以“保民生、稳生产”为核心,构建起区、镇、村三级联动的抗旱体系,通过设施维修改造、应急工程建设、科学调度水源、全民节水保灌等系列举措,全力保障群众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需求,为夏季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圣水实践:干群同心构建抗旱屏障。5月19日,在圣水镇瓮池村,抽水设备轰鸣着奏响了夏季插秧的希望,村民精准操控着每一台抽水机,一股股清澈的水源持续不断地被输送至水渠里,滋养着干涸的稻田。在抽水抗旱的助力下,水稻挺拔生长,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一幅幅充满希望的风景。
“我们今年3月份就采取了抗旱措施,不仅完善了相应的应急预案,还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通过摸排各村旱情、启用抗旱井、调整种植结构、开展‘院坝会’宣传节约用水等方式来应对今年的干旱天气。目前,镇上的各项夏种任务正在正常有序开展。”圣水镇副镇长王海波告诉记者。记者在现场看到,该镇村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村民开展科学灌溉、培土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增强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面对持续干旱天气,圣水镇创新打造了“党建引领+科学调度+全民参与”的抗旱模式,成立了15支党员先锋队下沉14个责任片区,累计走访农户3000余户,形成“一村一策”抗旱方案;通过“五水联调”激活水源生命线,清淤灌渠3000米,抢修启用抗旱机井76眼,协调启动大型抽水站,新打应急抗旱井1眼,引导群众使用移动灌溉车300台次;创新开设“田间课堂”,农技专家开展技术指导15次,培训农户800人次;通过多渠道的宣传矩阵推送抗旱信息60余条,召开“院坝会”为群众普及节水知识,形成全民抗旱的强大合力。
“我们村有7个生产队,目前有6眼抗旱机井在24小时不停作业,能够保障我们村1200亩土地的插秧灌溉用水需要。”圣水镇瓮池村党支部书记郝永林说。
青树经验:系统治理筑牢供水防线。“为了有效应对当地的季节性缺水问题,最大限度减少缺水对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镇上通过精密部署,多举措保障农村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青树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袁宝花告诉记者。
据悉,青树镇建立“查、建、管”一体化抗旱体系,对9600余户农户开展了饮水安全大排查,实行问题、整改“双线处置”机制;编制《抗旱保灌溉实施方案》,科学划定黄龙水库等4座水库、2条河流及13个塘库的灌溉责任区;成立了4个专项工作组,负责储备水泵、发电机等应急物资;加速推进安全饮水工程,6个村供水项目全面开工,通过新建蓄水池、拦水坝等措施,预计到6月底可新增灌溉面积1500亩;建立“排查、研判、处置”闭环机制,确保问题动态清零。
“我们土地垭这个地方旱情确实严重,没有几家能插上秧。这次镇上打的这口抗旱井给我们老百姓解决了大问题,真是给我们农民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青树镇土地垭村村民吴自忠告诉记者。
区级统筹:水旱灾害防御中心精准发力。南郑区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主任白万宝告诉记者,区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全区水利设施进行全面体检。截至目前,全区297座抗旱井中已完成维修144座,47座泵站已完成维修16座,新建首批28座抗旱井已实现13座竣工;累计向19个镇105个村下拨抗旱专项资金115.85万元,其中52.5万元用于应急保供,63.35万元专项支持160眼抗旱井和21座泵站维修改造;通过建立“日调度、周通报”机制,实时跟踪施工进度,确保新建抗旱井稳步推进,提升维修工程完工率,尽早投入使用。
目前,南郑区正通过构建“区级统筹、镇街主战、村组落实、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以赴地守好群众的“水缸子”、护稳他们的“粮袋子”,为夏种工作筑牢坚实屏障。(来源:阳光网)
责编:曾祥秋
编辑:李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