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

办家庭农场年收入达20余万元,致富后还不忘带上乡亲——汉台这对夫妇不一般

清晨的阳光刚爬上蔬菜大棚的塑料薄膜,汉台区七里街道办事处镇江村的“红成家庭农场”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刘红翠与丈夫李红成穿梭在绿油油的菜畦间,竹篮里很快装满了鲜嫩的黄瓜和饱满的番茄。这个由50亩设施蔬菜与20亩露地蔬菜组成的农场,不仅承载着一家人的生计希望,更见证着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

从“电视学徒”到“土专家”

九十年代末,怀揣创业梦想的刘红翠夫妇决定投身农业。起初,他们尝试种植草莓、桃子,但由于缺乏经验接连失败。“那会儿真是摸着石头过河。”李红成回忆道,没钱请技术员,他们晚上就围着电视看农业频道,边看边记笔记,硬是把电视里的知识搬到自家田地里。

不服输的夫妻俩如痴如醉地钻研种植技术。终于,第一茬黄瓜的成功收获让他们看到了希望。“那次丰收给了我们信心,也让我们明白,农业是个技术活,必须得下功夫钻研。”刘红翠笑着说。

IMG_256 随着经验积累,夫妻俩逐渐明确分工:李红成主攻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刘红翠负责市场开拓。从土壤改良到温湿度控制,从病虫害防治到新品种引进,他们亲力亲为,硬是把自己“逼”成了当地有名的“土专家”。

一根黄瓜里的“致富经”

走进1.2亩的水果黄瓜大棚里,“未来103”品种正顺着吊绳攀爬,随手摘下一个,瓜把带花、咬开能听见“咔嚓”脆响。“这种黄瓜口感细腻香脆,商品性特别好。”李红成自豪地介绍,这是他们2017年用黄瓜和白子南瓜嫁接成功的一个品种,非常适合本地气候、土壤。

IMG_256 “前几年亩产高、市场价也高,收入可达到七万元。”李红成说,虽然这两年市场饱和度有所下降,但收益仍远超普通黄瓜。更让夫妻俩骄傲的是,他们的嫁接苗成活率高、品质好,深受种植户信任,现在每年帮周边农户代育七万株苗。

图片

为拓宽销路,刘红翠还玩起了抖音短视频。“拍些田间地头的视频,粉丝还不少呢!”她笑着说,每年5到10月的生产旺季,农场会迎来一批批城里人采摘体验,既卖出了蔬菜,又带动了乡村旅游。

“夫妻档”变身“领头雁”

经过多年发展,“红成家庭农场”已形成集种苗繁育、大棚种植、产销对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年纯收入达20余万元。但夫妻俩始终记得“先富带后富”的初心。

IMG_256 “我以前没啥手艺,只能到处打零工,一个月挣一千多块钱,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58岁的李桂兰蹲在自家菜地里,一边给番茄苗绑蔓一边说,“看见老刘家的农场效益好,我心里也跃跃欲试想种菜,他们两口子非常热心,手把手教我技术,现在我种了7亩果蔬,年收入超过10万元,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李桂兰的故事不是个例。在刘红翠夫妇的带动下,全村共有20余户村民发展起果蔬产业,农户们的货车排成队往城里送菜,车斗里的黄瓜、番茄,在阳光下闪着共同富裕的光。(来源:汉中日报)

责编:谷可

编辑:王晴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没有了

已是最早文章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