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

汉中农业农村局:以产业为笔 绘乡村新卷

多年来,从“一片叶子”的华丽转身,实现茶产业全链条发展;到“一根山药”的价值跃升,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再到“一株烟叶”的多元绽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今的汉中市南郑区,正以“五个农业”发展为引领,聚力培育新型龙头主体、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实现集约化发展与增收致富双赢,走好乡村振兴农业强区之路。

“茶香溢彩”描绘振兴图

走进南郑区法镇农茗园茶叶加工车间,蒸汽升腾中黑茶香气扑鼻。工人们正将陈化茶叶进行汽蒸、定型、压制,这些工序让曾经的“废叶子”蜕变为致富的“金叶子”。

企业负责人周奇琴自2014年投身茶产业以来,便创新推行了“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公司”一体化经营,将分散的茶农组织起来共同发展。

“那时候看着茶农们采完春茶,夏秋的茶叶就只能任其枯萎,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周奇琴回忆道。正是这份心疼,让她萌生了“变废为宝”的念头。

2017年,周奇琴的茶产业迎来了关键突破。她带领团队与陕西秦巴汉徽公司展开战略合作,还在陕南地区打造了首个专业化的黑毛茶生产示范基地。这个项目不仅引进了专家团队进行技术指导,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茶叶资源的“全季利用”——通过技术创新,将原本被废弃的粗老茶叶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使茶园采收期从传统的春季拓展到5月至9月,实现了长达5个月的持续采收,大大提升了茶园的经济效益。

2024年夏秋茶产量突破500吨,其中黑毛茶350吨。数据不难看出,该模式不仅盘活了法镇及周边牟家坝、红庙等镇区的夏秋茶资源,更带动产业链整体增效。目前,公司年产值达3000万元,年产干茶500吨,单日可加工鲜叶32000斤,生产黑毛茶8000斤。

随着茶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村民们切实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如今法镇家家有茶园,企业采取“现收现结”方式,去年累计收购鲜叶800余吨。

秤杆一放,现金到手,这种“看得见”的收益让茶农们干劲十足。梓橦村村民何加芬笑着说:“在家门口采茶,月均能增收3000多元,比出去打工强。”

从春茶独大到四季丰收,从粗放经营到精深加工,这条茶产业链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柱。

目前,全区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25.05万亩,可采摘茶园23.5万亩,茶叶总产量突破1.2万吨、总产值突破19亿元,现有茶叶企业近两百家,带动近3万户茶农增收致富。

这些数字背后,是南郑农业转型升级的坚实步伐。当前,南郑正紧扣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精心谋划9大农业产业链项目44个,项目总投资37.57亿元,全力打造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泥土生金”铺就康庄道

好土育好药,匠心传百年。得益于独特的山坡砂壤土和温润气候,南郑红庙镇产出的山药口感绵甜、药食同源。

夏至时节,罗帐岭村的砂壤土田垄间,村民谢凤琴正与农技专家搭设支架,引导藤蔓有序生长。

这份自然的馈赠,如今正焕发新活力。多年来,南郑区把有机农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绿色、有机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2020年,在南郑区的多方努力下,红庙山药成功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行列,成为该区农业转型升级的标杆案例。

好产品要大力推广。南郑区的农技专家们想了个实在法子:他们先在专家工作站里把山药品种给稳定下来,保证种出来的品质过硬;再让推广中心的技术员下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村民怎么种。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既提升了山药质量,又让老百姓增加了收入。

一山之隔的碾子坝村,村民邓召华创新“务工+务农”双增收模式——“春天种下山药就出门打工,年底回来采收,两不耽误!”

像他这样的“候鸟式”种植户,在红庙镇已不是个例。2024年底,罗帐岭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39户村民集约化种植152亩山药,户均增收10万元。

不仅如此,十五里外的红峰山药合作社里,107户社员正围着农技专家学习滴灌技术。理事长黄义全指着标准化种植基地介绍:“厢垄栽培让亩产提高30%,今年每户至少多分3万块。”而在湘水镇经堂湾村的沙地上,20多户村民在党支部带领下,硬是把种一茬赔一茬的贫瘠地,变成了亩产超万元的“金窝窝”。

“以前山药价格就像坐过山车。”红庙镇种植大户熊长义蹲在自家地头,掰着手指算账,“现在跟着合作社种山药,亩收入稳定过万。”

有机逐渐成为南郑的一张靓丽名片。截至目前,全区32家企业取得有机农产品认证,认证面积2.5万亩,有机农产品产值达到9.7亿元,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有机农业发展格局。

从深山美味到富民产业,有机农产品致富增收的故事仍在续写。

“绿叶流金”谱写丰收曲

炎炎夏日,金叶飘香。连日来,南郑区小南海镇的烟叶陆续进入修剪期,烟农们穿梭在烟田间,用特制的弧形剪精准去除底脚叶,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小南海镇自1995年引进烤烟种植以来,经过30年的持续发展,已形成规模化的烟叶产业体系。截至2025年,全镇14个行政村中有8个村开展烟叶种植,总面积达13600余亩,其中回军坝、老龙池等4个重点村种植规模均超过千亩。目前烟叶产业已成为全镇规模最大、效益最优的支柱产业。

随着家乡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留乡创业就业。26岁的烟农王鲁霖笑着说道:“承包百亩烟田年入十多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他的经历正是全镇产业富民实践的缩影。

近年来,小南海镇不仅建成了标准化收购站、651座烘烤炉、53个育苗大棚和4条现代化收购线,还依托国家级金叶烤烟专业合作社,成功带动251户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其中60多户脱贫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在保障粮食安全与推动产业发展的双重命题下,小南海镇继续探索出“粮烟融合”新路径。通过推广烟豆套种模式,在烤烟垄间套种大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热条件,实现“一地双收”。2025年,全镇烟豆套种面积达5000余亩,预计可额外收获大豆约50多吨。

同时,该镇将烟叶采收后的废弃烟杆进行回收加工,继而转化为高效有机肥料,不仅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更开辟了农民增收新渠道。“现在烟叶赚现钱,大豆保粮仓,烟杆变肥料,土地收益也翻番了。”回军坝村烟叶烘烤采收队队长蒋艳笑着说道。

截至目前,南郑区已培育出47家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值得一提的是,其中31家是专注于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在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不仅如此,这些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8.3亿元,员工总数达4267人,其中固定员工1381人。通过流转土地、订单生产、就业务工、折股量化等方式,共计带动全区158个村,2.03万户农民增收。(供稿:汉中农业农村局)

 

责编:谷可

编辑:雷娜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