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通常在公历9月22—23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随后北半球白昼渐短、夜晚渐长。中医认为,秋分时自然界阳气收敛,阴气渐长,气候由热转凉,呈现”燥”的特性。秋季对应人体肺脏,肺主气司呼吸,喜润恶燥。因此,秋分养生应顺应”秋收”的规律,注重收敛阳气、滋阴润燥、养肺护肺
秋分三候与人体相应,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也对应着人体内部的转变:雷声渐收,象征阳气渐敛;蛰虫藏穴,预示阴气渐盛;河水干涸,反映气候由湿转燥。人体同样需要顺应这种变化,从夏季的散发状态转为秋季的收敛状态。
秋分养生四大要诀:
一、平衡阴阳,重在平补
二、防秋燥,润肺为先
秋季燥邪当令,最易伤肺。出现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皆是秋燥之象。中医理论认为相关食物具有辅助调理作用,可多食梨、蜂蜜、芝麻、杏仁等润肺生津之品,少吃辛辣烧烤食物。
三、调情志,防悲秋
秋风萧瑟,万物凋零,人易产生凄凉、忧郁之感。中医认为悲忧最易伤肺,因此秋季要保持心态平和,培养乐观情绪。可登高远眺,感受秋高气爽,使心神安宁。
1、多晒太阳:增加户外活动,接受自然光照
2、听轻快音乐:舒缓情绪,促进气机舒畅
3、与人交流:分享感受,减少孤独感
4、培养兴趣:如书法、绘画、养花等,转移注意力
四、适寒温,慎秋冻
俗话说“春捂秋冻”,但秋冻也要有度。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添加衣物,尤其要注意腹部和脚部的保暖,避免寒邪侵入人体。
1、穴位养生法
揉按太渊穴:位于手腕桡侧凹陷处,是肺经原穴,每日按揉3-5分钟,
可补益肺气,防治呼吸道疾病。
敲打肺经:沿手臂内侧前缘,从上到下轻轻敲打,有助于疏通肺经,
增强肺功能。
2、 运动原则
适度为宜:避免大汗淋漓,以防阳气过度耗散
动静结合:以有氧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
时间选择: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避开早晚寒凉
3、 推荐运动
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八段锦:尤其”双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
散步:每日30-60分钟,可配合腹式呼吸
登高:重阳节前后登高望远,舒展肺气
静坐冥想:每日15-20分钟,收敛心神
秋分养生应围绕”收”与”润”两个核心:
起居:早睡早起,注意保暖,适应昼夜变化
饮食:滋阴润燥,少辛增酸,保护脾胃
运动:适度锻炼,动静结合,避免大汗
情志:保持乐观,防止悲秋情绪
顺应节气变化调整生活方式,不仅能缓解秋燥症状,还能为冬季的收藏打下坚实基础,提高身体抵抗力,保持身心健康。( 李玥)
责编:赵鹏
编辑:王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