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明实践

黄龙县石堡镇:以实招育文明 乡风暖入人心

走进黄龙县石堡镇,村道干净整洁延伸至山间,文化广场上孩童嬉闹、老人闲谈,志愿者穿梭街巷送服务,邻里间一句暖心问候、一次主动搭手已成日常……今天的石堡镇,正以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奏响乡风文明的新乐章。

按下人居环境“美颜键” 和美乡村入画来

IMG_256

“现在村里路都硬化到家门口,下雨天不踩泥了,大家也都自觉扫房前屋后。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院子拾掇干净,看着心里就亮堂。”梁家河村村民王婶擦着院门前的石凳,笑着说道。

近年来,石堡镇始终以“常态长效、久久为功”为原则,把人居环境整治的“当下改”与管护机制的“长久立”紧密结合。在全镇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设立垃圾定点投放点,明确各村保洁员职责;镇里定期召开环境整治专题会,针对乱堆杂物、污水排放等问题细化措施,保障人力、物力投入,形成“整治有专人、专人负专责、专责必落实”的齐抓共管格局。党员带头清扫村道、清理沟渠,村民从“看着干”到“跟着干”,慢慢从村庄环境的“享受者”变成了“守护者”,让干净整洁成为石堡镇不变的“底色”。

织密便民服务“幸福网”文明实践春风化雨

IMG_256

“以前我一个人住,理发、量血压都得跑镇上,现在志愿者每月都上门,不仅帮我剪头发、测身体,还陪我唠唠村里的新鲜事,心里暖和得很。”磊庄村独居老人张大爷拉着志愿者的手,笑得格外实在。

石堡镇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依托各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文化活动室等现有场地,搭起便民服务的“主阵地”。通过“群众点单、镇里派单、志愿队接单、群众评单”的“需求+服务”模式,组建起理论宣讲、文化帮扶、助老爱幼等多支志愿服务队。平日里,志愿者们既会上门为独居老人理发、义诊,也会在村文化活动室里开展乔占山红色事迹宣讲、非遗草编教学,农忙时还主动帮缺劳力的家庭收玉米、摘樱桃,一次次接地气的服务,把温情送到群众心坎上,让文明实践真正成为提升幸福感的“暖心工程”。

筑牢明德守规“硬堡垒” 文明乡风沁人心田

IMG_256

“以前办婚事,总想着排场不能输,光是宴席就花好几万。现在村里有红白理事会,老党员上门帮着算‘经济账’,简单办几桌家常菜,亲戚朋友吃得开心,我们也没了负担。”泄湖村村民老张说起村规民约带来的变化,连连点头。近年来,石堡镇指导各村结合实际修订村规民约,将抵制大操大办、反对高价彩礼、倡导孝老爱亲等内容写进“规矩”,让乡风文明有章可循。同时,吸纳德高望重的老党员、“道德模范”等组成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四会”组织,变“召集群众听宣讲”为“上门送新风”,用家常话讲清移风易俗的好处。为了激发村民积极性,镇里还推出文明积分制度:参与环境整治、践行移风易俗、帮助邻里都能攒积分,积分可兑换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还能优先享受政策补贴。越来越多村民从“看着别人做”变成“主动跟着做”,让文明新风真正扎根在乡村、融入百姓生活。

如今的石堡镇,干净的村道、贴心的服务、淳朴的民风,正让“乡风文明”从墙上的标语变成触手可及的幸福——在这里,文明藏在每一次邻里互助里,藏在每一个整洁的院落里,更藏在村民脸上舒展的笑容里。(供稿:黄龙县石堡镇)

责编:曾祥秋

编辑:王晴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