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习笃行

借一缕“村光” 金川把乡愁绘成风景

九月的秦岭深处,层林尽染。当我在这千里之外的城市刷到《村光大道》里金川镇的片段时,屏幕那端的光影,一下子把记忆里的故乡擦亮了——田地不再只是褶皱里的艰辛,它们舒展成一片金色的海浪;竹匾上晒着的野山菌泛着油亮的光,板栗压弯枝头,乡亲们的笑脸比秋阳更暖。那些玉米、红薯,突然不再是遥远的作物,而像是带着温度的土地来信。视频里弯腰收割的身影,恍惚间与我儿时放学冲上山坡的脚印重合。那一刻,鼻子一酸,心里却亮了起来。

2025年,宁陕县的《村光大道》正火热。而金川——这个宁陕最偏远的小镇,没有因群山阻隔而沉默。反而,它借着这缕数字时代的“村光”,干群携手、迎风而行,以《锦色金川》为舟,以真心为桨,在流量的大海中划出了一道属于自己的波浪。

执“数字”之笔 破“重山”之障

金川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地广人稀、基础薄弱”是它一直以来的标签。但标签,从不能定义真心。镇里的干部不再是坐在办公室的“指挥官”,他们成了举着手机奔走在田埂上的“荐家乡的人”。老乡们也渐渐放下羞涩,在镜头前朴实地笑、踏实地说。没有华丽台词,没有刻意编排,他们用带着泥土气息的乡音,把金川的四季、山货、人情一点点铺展给世界看。干群之间那道看不见的墙,在共同的热爱中无声融化。

以“锦色”为舟 渡“流量”之河

《锦色金川》不仅仅是一个公众号、一个视频号,它是金川递给外界的一封动态家书。这里的内容,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一碗热汤的烟火、一片山岚的朦胧、一声乡笑的清脆。它们像是一颗颗种子,借助算法的风,飘进异乡人的屏幕里,种下思念与向往。

每期推送、每条视频,都像是从家乡寄来的一封信。我常在工作间隙点开,看老邻居在菜园里摘下最后一茬秋椒,看小时候爬过的山峦被晨雾轻轻笼罩,看民宿里灶台上热气腾腾的家乡味道……那一刻,仿佛我又回到了金川,走在熟悉的乡间小路上,听见风吹过稻穗的沙沙声。

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开始学着看数据、读评论,从陌生到熟悉,从试探到坚定。哪个视频让人停留更久,哪种故事让人忍不住分享,他们都细细琢磨。流量,于是不再是冰冷的存在,它成了连接游子与故土的桥,成了唤醒乡村生命力的光。

聚“点赞”之光 燃“乡土”之魂

当金川镇的人们开始懂得用大数据的慧眼去洞察受众的喜好,精心优化内容策略。流量不再是冰冷无情的数字,而是变成了温暖的春风,吹进了每一个金川人的心中,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金川之美,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翩翩起舞。

它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不一定要靠巨资投入与重大项目落地——它可以从一颗山菌、一粒板栗、一个真诚的视频开始。当屏幕那头的观众为金川点赞,当异乡的游子为家乡留言“这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那种认同,如星火燎原,点燃了乡亲们心中的自信与希望。

它让“被看见”成为可能:金川的美不再困于深山,它走向了更远的天空,也把机会带回了这片土地。或许有年轻人看完视频后决定回乡创业,有外地客商主动联系采购特产,有旅人循着视频里的风景一路寻到金川……点点滴滴的转变,正汇聚成改变家乡的力量。

它让乡亲们挺直脊梁:当你亲眼看到自己的家乡被点赞、被夸奖,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比什么动员都更有力量。他们开始更用心地打理自家的菜园,更热情地向外人讲述金川的故事,因为他们知道,每一分努力,都在让家乡变得更好。

它提供了一个柔软而坚定的样本:哪怕地处偏远,只要真心拥抱这个时代,小乡镇,也有大作为。

金川的故事,就像一首悠扬的山歌,飘向远方。它告诉每一个偏远乡镇的人们,乡村振兴不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大项目,只要善于发现自身的宝藏,巧妙地运用现代的手段,就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奏响属于自己的华丽乐章。这里的探索还在继续,那关于流量大数据赋能乡村振兴的故事,就像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将激励更多的地方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向着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金川的故事还没有写完。它仍然在探索、在尝试、在跌撞中前行。但这一点点从屏幕中透出的光,已足够照亮更多乡镇的前路——它让我们相信:只要心向明月,哪怕身处深谷,也能映照星河。(供稿:宁陕县金川镇黄金村姜华)

责编:刘迪

编辑:汪欣阳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