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三十载光阴的长河,我在收费的岗亭里,已悄然走过了三十载春秋。这方不足十平方米的天地,见证了我从青涩走向成熟,从青丝到白发的蜕变,收藏了无数个与星月为伴、与车流共舞的晨昏。

还记得三十年前刚进单位,第一次穿上黄色制服,指尖落在键盘上微微发颤。接过司乘人员递来的通行卡,总要反复核对才敢刷卡操作。那时候没有便捷的电子支付,没有高效的智能识别,也没有精准的验钞设备,支撑着每一次服务的,唯有那份对岗位、对职责的赤诚敬畏之心。是老同事们手把手的教导,让我在这个小小的岗亭里扎下了根。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抬手示意、核验车票、找零收款,这些动作在三十年时光的打磨下,早已融入血脉。我见证了收费方式从手工撕票到电脑打票,从现金支付到扫码通行;见证了高速公路从双向四车道拓宽到八车道。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划破晨雾,为每一条车道、每一扇车窗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深夜,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每一束由远及近的车灯,都载着一个奔赴故乡或前程的故事,在这静谧的夜里,一声“一路平安”的问候,是我能给予的最短暂的陪伴。每当看到风尘仆仆的司机,轻声送上一句“注意安全”,总能收获他们真诚的微笑。这些平凡的瞬间,让我深深懂得,这方寸天地虽小,却承载着万千家庭的牵挂。
三十年里,岗亭外的世界天翻地覆。昔日的农田村落,如今已是高楼林立;曾经的羊肠小道,现在变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当司乘人员询问路线时,我已能从最初的查阅地图,到脱口而出每个匝道的去向。看着他们安心驶向远方,我忽然明白,我的工作不只是收费,而是为奔波的人们送去一份踏实,为漫长的旅途守护一份平安。
工作以来,也有不少刻骨铭心的时刻。就说2008年那场大雪吧,那真是一场硬仗。我们连着七十二小时没怎么合眼,顶着寒风,在冰天雪地里给堵在半路的司机师傅送热水、送泡面。疫情那三年也一样,口罩成了脸上的“第二层皮肤”,防护罩更是标配,收卡递票都得隔着层模糊的塑料,交流全靠眼神和大声喊话。可是很奇怪,越是这种时候,越能体会到人和人之间的真情。有时候司机一句简单的“师傅,辛苦了”,或者天天跑这条线的老熟人,过站时特意“嘀嘀”一声跟你打个招呼,就这一下子,心里头所有的累和委屈,全被这股暖流给冲走了。

如今制服的袖口已磨出浅浅毛边,岗亭里的设备换了又换,唯有脚下的高速公路,始终默然承载着南来北往的步履与心愿。三十年时光,足以让懵懂青年在方寸岗亭间褪去稚气,沉淀出沉稳从容;可三十年又恰似转瞬,只因每一个黎明的破晓、每一次与司乘的相逢,依旧如初遇时那般纯粹珍贵,在岁月中闪着温润光泽。
未来的日子,我仍愿守在这小小的收费岗亭,看车流奔涌,听风声回响。这片十平方米的天地,既是我三十载安身立命的家园,更是我与万千司乘萍水相逢的窗口。纵使只是旅途中的瞬息交汇,却在一句暖心问候、一抹真诚微笑里,化作彼此征途上的微光风景,温柔慰藉着每一份疲惫的奔赴。这份情谊,早已沉入血脉,成为我此生最厚重的行囊。(作者:陕西交控西安外环分公司子午东收费站 刘宁 张五利)
责编:李凯琴
编辑:刘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