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面对持续强降雨的严峻考验,黄龙县白马滩镇上下闻“汛”而动、向险而行,全镇9个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战时状态”投身防汛一线,有人彻夜不眠巡查排险,在风雨中筑牢安全防线;有人冒雨涉险转移群众,用脚步丈量责任边界;有人徒手清理淤堵杂物,以双手疏通排水通道;有人驾车奔赴塌方现场,凭担当抢通交通动脉……他们用点滴行动汇聚成抗“汛”合力,以平凡之躯诠释着“守土尽责”的如山担当,全力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叔,雨这么大,您这窑洞我们不放心,必须马上转移!”10月6日下午,河西坡村党支部书记高少军与包村领导张惠斌顶风冒雨,再一次深入辖区隐患点进行排查,逐户劝离群众。
“得赶紧去咀儿组青崖居民点那户看看,昨天让他们转移了,今天雨这么大,可别回去了。”天刚蒙蒙亮,神玉村党支部书记薛增文就带着驻村工作队员往安置点赶。他们每到一处,均反复叮嘱“已转移群众近期不得返回原住房”。在这场与雨水的“赛跑”中,白马滩镇整合包村领导、村干部和网格员力量,组建8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对全镇1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129孔窑洞、7处风险区以及50处山洪灾害风险区,开展多轮地毯式排查,确保全覆盖、无遗漏。
“防汛应急响应启动以来,我们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对低洼易涝区、地质灾害点、老旧房屋、窑洞、临山临崖住户等进行反复巡查,并加强防汛及紧急撤离知识宣传,我们多走一步,多看一眼,群众的安全就多一分保障。”白马滩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防汛分管领导李振伟说道。“特殊人群是防汛关注的重点。走访入户时,我们会详细登记特殊人群情况:谁需要轮椅、谁离不开药、谁行动不便,心里都有数。这些数据不仅记录着居民情况,更是我们‘遇险能撤、撤得安全’的底气。目前,全镇共撤离紧急避险67户169人,其中在村委会安置12户20人、在养老院安置17户35人、投亲靠友安置32户101人、转移到自有安全住房6户13人,转移群众均得到妥善安置。”
从村干部走村入户宣传,到包片领导精准摸排特殊人群,白马滩镇各村党支部以“一户一档、一人一策”把风险防控做在前面。
“在我们撤离地质灾害点群众的时候,一开始有老人家舍不得走,说住了几十年都没事。我们就反复劝,讲利害关系,甚至‘软磨硬泡’。关键时刻,必须果断,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据白马滩村党支部书记陈红京介绍,目前该村已紧急撤离群众7户18人。他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加强巡查和监测,密切关注雨情变化,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度过一个安全、稳定的汛期。”
与此同时,在灵火村沟口敬老院设立的临时安置点内,灯火通明,秩序井然。转移至此的群众不仅有了安全的住所,还领到了热乎的饭菜和干净的饮用水。
“刚开始心里挺慌的,看到老刘一直忙前忙后,给我们安排吃的住的,心一下就踏实了。”从临山临崖危险区域转移出来的居民游景学感动地说。他口中的“老刘”,是负责这个安置点的村民小组长刘栓柱。从登记信息、分发物资到安抚情绪,刘栓柱的声音已经沙哑,但笑容依旧挂在脸上。“从充足物资的提前筹备,到一日三餐的按时供应,村上安排我用心打理着这个安置点。即便只是临时落脚处,也要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如同家一般的安心与温暖。”
从隐患点的精准排查到群众的妥善安置,党组织的关怀体现在每一个细节。全镇党员干部把防汛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主战场,昼夜奋战在河道堤坝、地质灾害点等关键区域;18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下沉村组排查风险、转移群众、清淤清障、疏通道路、协助排涝,6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积极开展“敲门行动”2000余次,及时传递汛情、组织避险。广大党员干部在风雨中逆行,在暗夜里坚守,用坚实的臂膀为人民群众托起希望。
风雨未歇,守护不止。白马滩镇将持续把防汛减灾作为广大党员干部提能力、转作风的重要战场,以“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的奋进姿态,紧盯雨情水情动态变化,层层压实镇、村、组三级防汛责任,持续强化监测预警、物资储备和应急演练,坚决打赢防汛减灾主动仗。(刘静)
责编:曾祥秋
编辑:王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