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河湖长制决策部署,西乡县白龙塘镇党委、政府以“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为目标,在全镇范围内打响河道整治攻坚战,全面推进河道生态治理与保护。
全力清障,重塑河道洁净底色
白龙塘镇积极响应上级要求,以“河面无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河中无障碍”为基本目标,通过为期2个月的集中清理行动,彻底消除河道视觉污染,恢复水体畅通,为实现“水清”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组织了“清肠”行动: 彻底清淤疏浚,打通河道的“任督二脉”,让死水变活水。“净肤”行动: 专业队伍每日打捞水面漂浮物,保洁力量拉网清理两岸垃圾,为河道“洗脸净身”。“祛斑”行动: 严格整治排污口,从源头截断污染,让污水不再“抹黑”河道。
白龙社区及各村积极响应动员,秋冬季组织干部群众240人次、机械台班1台、清理辖区河道3条、清理河道50公里、清理白色垃圾及杂物10吨。
主要在牧马河、仁义河、神溪河白龙段水面清漂: 组织专业打捞队伍,对水面漂浮的塑料瓶、枯枝杂草、藻类等废弃物进行每日巡回打捞,确保日产日清。
岸线保洁: 发动保洁力量,对河道两岸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等进行拉网式清理,并设置临时垃圾收集点,统一转运处置。
河道清障: 对严重影响行洪安全和水流畅通的废弃网箱、沉船、断桩等河道内障碍物,依法依规进行机械清除或爆破拆除,恢复河道原貌。
推行源头减量措施: 在河道关键入口处设置漂浮物拦截设施;加强对沿岸居民和商户的宣传教育,减少垃圾入河。
铁腕治乱,恢复岸线自然形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侵占河道管理范围的建筑物、构筑物,非法采砂点,违规堆放物料、固体废物,以及破坏岸线的农田、林木等进行现场勘验与法律认定,明确整治对象。坚决遏制河湖“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新增问题,基本清零存量问题。通过拆除违章建筑、整治非法采砂、清理违规种植,全面恢复岸线生态功能和自然轮廓。

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
拆违建: 对认定的违章建筑,下达《限期拆除通知书》,逾期未拆的,组织水利、自然资源、公安、城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依法强制拆除,并做好建筑垃圾清运和生态复绿。
治乱采: 设立非法采砂举报热线,加强夜间巡查和视频监控,对非法采砂行为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没收作案工具,依法从重处罚。
清乱占、乱堆: 清理违规占用的滩地、岸线,恢复河道行洪断面;清除违规堆放的砂石、渣土等,消除安全隐患。
长效护航,巩固清水绿岸美景
主要针对两方面:一是部分群众对河道环境保护的主观意识不强,把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倒入河沟,甚至有个别畜牧养殖大户把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污水排入河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是财力物力投入不足。全面开展“河湖长制”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因为没有专项经费,巡查地域大,很难保证每天定时巡查。

白龙塘镇正积极推动河道管护从“集中整治”向“常态长效”转变,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道管理保护长效机制,确保“水清、岸绿、景美”成果长期稳定。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河湖管理保护新格局。显著提升公众对河湖保护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使爱河、护河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利用世界水日、环境日等节点,开展河湖保护“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系列活动,通过知识讲座、科普展览、清理实践活动,普及河湖保护知识。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宣传治理成效、先进典型,曝光反面案例,营造“保护河湖、人人有责”的浓厚社会氛围。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西乡县白龙塘镇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持续向“脏乱差”宣战,精心为河道“美颜”,努力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目标,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任福媛)
责编:刘朋涛
编辑:王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