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山脚下的凤县河口镇岩湾村一户普通农家的院落里,二十余年来,一对农村夫妻用不离不弃的守护,为一位远房孤寡老人筑起了温暖的家。他们家境并不富裕,曾为儿女学费发愁,为农耕生计忙碌,却始终将一位远房曾叔祖父当做至亲照料;他们没有血缘羁绊,却在朝夕相处中结下了比亲情更深厚的羁绊。韩德亮与梁虎娥的故事,像一坛陈酿的黄酒,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厚,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也让善意与担当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接过来一起过,就是多双筷子的事”
韩德亮与梁虎娥家中的房子里,总比别家多一盏灯——那是为了等一位特殊的家人。梁万荣,这个按辈分该叫“曾叔祖父”的老人,是梁虎娥祖父的兄弟,他无儿无女,独居半生。二十多年前,韩德亮与梁虎娥看到老人年事已高,独自生活的日子愈发艰难,甚至有时连口热饭都难保证时,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他没儿没女,咱不管谁管?”灶台边的灯下,两人合计许久,最终夫妻二人决定:“老人年纪大了,身边没人照应不行,咱们把他接过来一起过吧,也就是多双筷子的事。”
自此,这位与他们毫无血缘的老人,成了家里的“太爷”。日子虽紧巴——要供一双儿女读书,要还盖房欠的债,但梁虎娥总记得先给太爷盛碗热粥,韩德亮则把攒下的鸡蛋塞进老人碗里。邻居说:“自家人还顾不过来呢!”夫妻俩只是笑着说,“远亲也是亲,他老了,需要人。”

“有我们在,您好好活着”
岁月在梁万荣的银发上刻下年轮,也在韩德亮夫妇的脊背上添了重量。日常里,梁虎娥天不亮就轻叩太爷的房门:“睡得香不?昨儿夜里咳没咳?”热腾腾的馒头刚出锅,总先吹凉了递过去;天气晴好的时候,韩德亮则习惯了挽着老人的胳膊在院子里慢慢散步,陪着老人唠家常、讲村里的新鲜事,驱散老人的孤独。
最难的是病痛。有一年冬天,梁万荣意外摔倒后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韩德亮与梁虎娥毫无怨言,轮流守在老人身边,擦身、按摩、喂饭、端屎端尿,把繁琐的护理做得细致周到。老人有时大小便会控制不住弄脏衣物,梁虎娥顾不上避讳,打来热水给老人擦洗身子,换下沾了污渍的衣裤。为了帮老人尽快康复,韩德亮严格遵照医嘱调理饮食,省出钱来给老人买营养品,每天变着花样做营养可口的饭菜。最忙时,地里的庄稼误了农时,药费掏空了积蓄,可韩德亮总说:“命比啥都金贵。”
在夫妻俩的精心照料下,老人渐渐恢复了行动能力,重新下床走路。望着整日忙碌、黑发里添了白丝的两人,老人眼泪砸在衣襟上:“我这把老骨头,拖累你们了,要不是你们,我早就活不下去了!”韩德亮却笑着宽慰:“太爷,您别这么说,照顾您是我们心甘情愿的,只要您好好活着,比啥都强。”
“孝心会开花”
二十余载寒来暑往,韩德亮夫妻一边辛苦供养儿女成长,一边始终如一照料着梁万荣。在外人眼里常能见到的温馨画面是,韩德亮夫妇在外工作的儿女们每次回家都会给老人买水果,陪在老人身边身边唠家常;88岁的梁万荣身上的衣服永远干干净净,端在手里的饭菜永远热乎合口,房间里的摆设永远整整齐齐,脸上的皱纹里盛满笑意。
韩德亮夫妻的善举,如春风化雨般感染着村里的每一个人。村民们纷纷称赞:“德亮和虎娥真是难得的好人!自个儿家里不富裕,还把非亲非故的老人照顾得这么好,这心,比金子还亮!他们就是咱们村的榜样!面对赞誉,夫妻俩总是谦虚地说:“没什么特别的,谁家里都有老人,照顾好长辈本就是做人的本分,再难也不能丢了良心。”
夕阳西下,岩湾村的炊烟又升起来了。韩德亮家的院子里,梁万荣靠在椅子上晒着太阳,听着夫妻俩商量明天去镇上买什么菜。这二十多年里,韩德亮与梁虎娥用坚守书写了一段“非亲胜亲” 的感人故事。他们家境普通却心怀仁爱,用日复一日的付出温暖了一位孤老的晚年,让孝老爱亲的美德,在黄土地里扎了根发了芽;也让善意与担当在邻里间默默传递,如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乡村的每个角落。(供稿:凤县河口镇)
责编:刘迪
编辑:王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