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颈部前方,有一个形似蝴蝶的腺体 —— 甲状腺,它默默调节着我们的代谢与生长。然而,当这只 “蝴蝶” 翅膀上出现阴影(甲状腺癌),许多人会陷入恐慌。其实,甲状腺癌是目前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之一,科学认知与规范治疗至关重要。
甲状腺癌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甲状腺癌并非单一疾病,根据其起源细胞和生物学行为的差异,主要分为几种类型。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约占所有病例的90%以上,主要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滤泡状癌。这类癌细胞形态与正常甲状腺细胞仍有相似之处,通常生长缓慢,局限性强,远处转移相对少见,且对常规治疗(消融、手术、放射性碘治疗)反应良好,预后通常较佳,十年生存率可超过90%。
相对少见但更具侵袭性的是甲状腺髓样癌,它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C细胞),具有遗传倾向(部分为家族性),可能分泌降钙素等激素,需要更积极的治疗策略。
最为罕见且恶性程度最高的是甲状腺未分化癌,占甲状腺癌比例不足2%,其癌细胞高度原始且分化差,生长极其迅速,易发生广泛转移,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了解这些类型的特性是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基础。
发病率上升:技术进步与潜在因素
全球范围内甲状腺癌(尤其是微小乳头状癌)发病率的显著增长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诊断技术的飞速进步。高分辨率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使得以往难以发现的毫米级甲状腺结节无所遁形;超声造影和细针穿刺抽吸活检(FNAB)技术的成熟与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对结节良恶性的早期鉴别能力;CT、MRI等影像学手段则提供了更全面的评估。这些“火眼金睛”使得大量原本可能终身无症状、未被发现的惰性甲状腺癌被早期检出,此现象被称为“过度诊断”或“诊断偏移”。
当然,潜在的环境与生活方式因素(如辐射暴露史——尤其在儿童青少年期、碘摄入状况变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肥胖等)也可能在发病率上升中扮演一定角色,但确切关联仍需更深入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发病率持续攀升,甲状腺癌的死亡率多年来却保持相对稳定甚至略有下降,这有力地证明了现代诊疗体系的有效性。
识别警示信号与诊断路径
甲状腺癌在早期阶段往往非常“沉默”,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一些值得警惕的信号:颈部出现无痛性肿块或结节是相对常见的表现;颈部或喉部不适感、异物感;声音持续性嘶哑或改变(提示肿瘤可能累及喉返神经);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提示肿瘤可能压迫食管或气管)。需要强调的是,出现这些症状绝不意味着一定罹患甲状腺癌,它们更常见于甲状腺良性结节、炎症或其他颈部疾病。一旦出现相关症状或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评估至关重要。
诊断通常始于甲状腺超声检查,它能清晰显示甲状腺结构、结节的数量、大小、位置以及关键特征(如形态、边界、内部回声、钙化、血流信号等)。超声报告常采用TI-RADS分类系统对结节的恶性风险进行分层(0-6类,数字越大风险越高)。对于中高危结节(如TI-RADS 4a类结节≥1cm;4b-5类结节≥0.5cm),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超声造影和细针穿刺抽吸活检(FNAB),在超声引导下用细针抽取结节细胞进行病理学检查,这是目前术前判断结节性质最可靠的“金标准”。
根据具体情况,有时还需辅以血液检查(如甲状腺功能、降钙素、癌胚抗原CEA等)或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MRI、PET-CT)来全面评估病情、判断分期或发现转移灶。
核心治疗策略:消融、手术、内分泌治疗与碘治疗
超声引导下消融治疗以其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并能更好的保留甲状腺功能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低危甲状腺癌患者更倾向于接受这种新型微创治疗方式;而传统的手术切除还是治疗甲状腺癌(尤其是分化型)主要核心手段。
手术范围取决于肿瘤类型、大小、位置、是否侵犯包膜或周围组织、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患者意愿等因素。主要包括甲状腺腺叶及峡部切除术(切除一侧腺叶和连接两叶的峡部,适用于低风险、单侧、小型肿瘤)和甲状腺全切术(切除全部甲状腺组织,适用于高风险、较大、双侧、侵犯包膜或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以及髓样癌和未分化癌)。手术中通常会对中央区淋巴结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或治疗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于<1cm的低危乳头状癌,国际指南支持主动监测作为手术替代方案,5年肿瘤进展率<5%。
术后,大多数患者(特别是全切术后)需要终身服用左旋甲状腺素(L-T4)进行替代治疗,以满足机体对甲状腺激素的基本需求。更重要的是,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医生会调整药量,将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抑制到目标范围(通常低于正常值下限),利用TSH抑制治疗来降低肿瘤复发风险。对于中高危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如肿瘤较大、侵犯包膜、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在甲状腺全切术后,常需接受放射性碘(¹³¹I)治疗。患者口服含有放射性碘的胶囊或液体,碘被甲状腺癌细胞特异性摄取,其释放的β射线可有效清除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和潜在的癌细胞病灶,显著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
治疗前需进行低碘饮食准备,并停用L-T4或改用重组人TSH(rhTSH)以提升疗效。
不可或缺的术后长期管理
战胜甲状腺癌并非手术或碘治疗结束即告完成,长期规范的术后随访与管理是巩固疗效、及早发现复发转移、保障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
随访的核心内容包括:定期血液检查监测甲状腺功能(FT3、FT4)和TSH水平,确保替代和抑制治疗达标;监测甲状腺癌特异性指标如甲状腺球蛋白(Tg)及其抗体(TgAb)水平,Tg是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最敏感的肿瘤标志物,其水平升高提示复发可能。
定期颈部超声检查是监测局部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的首选影像学方法。根据初始病情和治疗反应,随访间隔从最初的每3-6个月逐渐延长至每年一次或更久,需遵医嘱严格执行。患者需严格按医嘱剂量服用L-T4,不可自行增减或停药,并按时复查以调整药量。
此外,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保持均衡饮食(碘摄入需根据医嘱调整,特别是碘治疗后患者)、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管理压力,均有助于身体康复和整体健康。
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健康科普,非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供稿:长武县妇幼保健院
责编:李凯琴
编辑:刘佳怡
